“感激”与“无奈”
古希腊以降,人们从未放弃讨论“公平”问题。教育领域的公平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差异原则;三为补偿原则。其中补偿原则要求关注高校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那些社会经济处于较弱地位的高校学生在教育资源上给予帮助。[61]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便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资助,最初的资助政策为“免费加人民助学金”。当前,已经形成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制度上实现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政府、高校和社会在2016年共资助全国高校大学生4281万人次,资助费用共计956亿元。[62]可见,国家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资助力度很大,正如受访者所言,国家和社会的物质资助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增加了其对未来的信心。
S11:物质帮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的)家庭负担,至少可以不用管爸妈要钱。每次回去我奶奶都觉得我在学校没吃饱饭,她又经常想塞给我钱,我说我在学校有打工啊,她才会放宽心一点。学校有给我帮助,她就会觉得还是可以不那么担心。
S12:上个学期,因为大一我也没有申请什么东西,不知道有这个,就只申请了一个二等的国家助学金,一年是2500元,一个学期1250元,一个月生活费解决了。还是会让爸妈感觉好一点,比如这个学期我申请了学费减免,我给我爸讲,感觉让他松了一口气,因为学费减免还挺多的。另外,上学期我家出了点事情,老师就帮我改了一下,就把贫困生给我改成了一档,这个我还是觉得挺好的,因为我家是突然之间爸妈全都失业了。其实这个我还是挺感激的。
S2:我觉得吧,在你没有能力的时候,你接受这一切,你会觉得很感激,特别感激,特别温暖,想到它可能是给你一种对你未来的支撑,相当于给你一种台阶,给你一个平台,你上去了,但是路要怎么走,还得看你自己。反正我一直觉得他们是我人生的救星,总是会在你最无助的时候,会给你帮助,那种感觉超级好。感觉你爸都不会给你钱,国家会给你钱,我就会感觉,原来我是国家养大的,有的时候我对爸说:“爸,我是国家养大的!”
从以上访谈资料可看出,受访者是发自内心地感谢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帮助。但也有个别受访者会怀有“不拿白不拿”的心理。
S13: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帮助吧,至少能减少点压力,因为我并不是很在意这个东西,有钱拿我就拿,管它什么呢,像我室友的话,就感觉不想拿,他就感觉自己没那么贫困,也没那么缺那点钱。既然能帮家庭减轻困难干吗不拿,又不是非要你上去说什么话啊,做什么事啊,我觉得能拿还是拿啊,没什么。
另有受访者指出,资助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显得不尽如人意。如弱势学生的评定过程中对“室友”等外人展示自家的贫困,甚至弱势学生之间相互比穷。参与评定的人除了弱势学生外,其余所有人都在,因此,有受访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方式将自己的隐私暴露无遗。
S6:每个人都会有自尊心,这种直接公布出来(就不好)。当然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大学里评的时候不是要每个寝室拉人过去评嘛,我真的是很震惊,居然要比谁更贫困,然后赋予谁什么(等级)。室友要(被)拉过去,一个寝室拉两个,然后班干部也要过去,那基本上全班都在了,然后要他们对你们(贫困生)畅所欲言,说这个人(贫困生)哪个方面更贫困一点,然后说这个给她。这都是由全班一起评,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太震惊了。虽然我们不在,但把贫困生的名字都写上,这个室友说那个贫困生怎么样,另一个寝室说她又怎么贫困,然后比较这两个人哪一个更贫困。全班那么多人,我觉得自己的隐私就像被曝光了一样。我觉得这种方式实在是太……老师也在,把贫困生拿出来比较,那么多人,然后说你们投票。
S7:贫困生公示,能不要就不要啊。当然公示也体现出公平性,因为贫困生毕竟是经过认定的,你平时表现不符的话,同学也能监督一下,但是我觉得如果有些人特别重视这方面的话,就不太好。
除以上外,有的奖学金要求太高,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若达不到要求,就会缺少相应的补助。
S8:贫困生方面也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嘛,我们要求的是班级排名在前20%。在我们班就是前16,这16个人中间又给出一些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别的奖学金。申请完学业奖学金的人就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满足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就占八九名的样子,获得这个名额的人是比较少的,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觉得那没有(用)。
许多高校为了激励学生,设立了学业奖学金,获奖覆盖面在30%左右,但资助额度不大。如Z校的奖学金评定由基本评价和发展评价两部分组成,获奖覆盖面为30%,一等奖5%,二等奖10%,三等奖15%,资助金额分别为2000元、1000元、600元。在制度设计中,单凭成绩好还不能帮助学生获得奖学金,学习成绩优秀之外还必须获得其他成绩才有机会获奖。事实上,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比非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更难获得奖学金,大部分经济弱势学生来自中西部地区,在早期所接受的教育方面存在差异,文化基础薄弱,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自身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不高,因而很难获得学业奖学金。对大多数经济弱势学生而言,学业奖学金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学校的各项奖学金难以在助困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