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本科生符号自我构建的教育补偿

第四节 经济弱势本科生符号自我构建的教育补偿

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与非经济弱势学生相比客观上存在劣势,对前者实施弱势补偿是文明社会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教育脱贫”的重要举措。弱势补偿的有效性有赖于补偿活动的针对性,经济弱势本科生在符号自我构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简单抵制或过度接纳“贫困生”符号的偏差。通过符号学,特别是符号自我理论对作为教育符号的“贫困本科生”的解读,我们明晰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符号自我构建中存在偏差的机理及其不良影响,这为本科教育相关教育补偿即教育干预提供了学理基础。

首先,教育者需要主动去理解经济弱势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们在符号自我构建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具体原因。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在于主体间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成年人的本科教育而言,外在的简单规制对本科生内在心智结构通常起不到真正的改善作用,因为此时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等已然确立。教育者如果只是远远地站在经济弱势本科生边上,不用“同情之理解”[30]作为工具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能明察他们在符号自我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向上或向下还原偏差。如此我们就不会意识到默默存在的“贫困生”符号的简单抵制者,这一群体总是不吸引他人的注意,在边缘处存在,他们也往往不是麻烦的制造者,似乎不需要教师的关注。但是事实的情形是,简单抵制者因为负面的“经验自我”存在,难以完整和合理地理解“贫困生”的符号意义。他们封闭甚至经常是偏执的个性在简单抵制“贫困生”符号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不利于自身成长。家庭贫困对经济弱势学生带来的发展不利处境,需要教育者的干预以作为一种教育补偿。对过度接纳“贫困生”符号者,因为这一行为会强化他们现有的不良心智,使其更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教育干预的必要性是比较外显的。总之,教育者尽其责任,主动去理解经济弱势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符号自我构建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及其原因是教育干预的基础。

其次,教育者需要为经济弱势学生的符号自我合理构建创设环境。这首先包括浓厚的人文环境。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维度又带来了物质主义的高涨,伴随的客观情形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元素在一点点地流失,这样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成为本科教育的大环境,培养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教育的弊病。教育者应在日常实践中展现更多的基于专业的教育爱心,关切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并让这种关切成为一种大学育人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关心、关爱他人与社会,从而在符号自我构建中能够不被社会和个体本能所吸纳。经济弱势本科生符号自我构建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的贫困生认定制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使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成为可能。[31]而且在贫困生认定制度中还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于是教育者就有“选择性行政”[32]的空间。教育者应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制度,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克服自身的投机与自利行为,为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符号自我构建营造一个公正的制度环境,以使其符号自我向下、向本能还原的概率降低。另外,教育者在贫困生认定等相关工作中应体现伦理关怀,不应使认定工作成为一种“比穷大会”,而需要在各个环节为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个人隐私负责,因为“穷”的解释项及其社会形象会对学生心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伦理环境建设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符号自我的合理构建至关重要。

第三,教育者需要为经济弱势本科生符号自我合理构建进行专业的直接教育干预。具体地,教育者需要对“贫困生”符号的简单抵制者和过度接纳者做专业引导。教育者在明晰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符号意义,以及这一弱势群体的自我结构和符号自我构建原理后,应进一步了解这两种符号自我构建偏差的教育负面影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包括与经济弱势学生分享对贫困的合理认识,特别是贫困的社会原因等,使其能够正确地看待贫困;还包括与其分享社会弱势补偿的出发点和社会意义,以及其中的社会期望等。这些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符号自我构建的直接教育干预以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工具,从而展现出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1]Cassirer,E.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4:44.

[2][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104.

[4]丁尔苏.符号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1.

[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7.

[6]Bourdieu,P.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Translated by Nice,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7.

[7]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67—68.

[8]张玉婷.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经验:基于学生投入理论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6(6):88—97.

[9]班建武.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3.

[10][英]罗伯特·霍奇,[英]冈瑟·克雷斯.社会符号学[M].周劲松,张碧,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22—23.

[11]章兴鸣.符号生产与社会秩序再生产:布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的政治传播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08(9):50—52.

[12]Bourdieu,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70.

[13][法]朱迪特·勒薇尔.福柯思想辞典[M].潘培庆,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35—36.

[14][英]巴兹尔·伯恩斯坦.教育、符号控制与认同[M].王小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

[15][美]诺伯特·威利.符号自我[M].文一茗,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2.

[16]文一茗.《红楼梦》叙述中的符号自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4.

[17]王丽.符号化的自我: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中的自我概念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18][美]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0.

[19][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55.

[20]文一茗.《红楼梦》叙述中的符号自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5.

[21][美]诺伯特·威利.符号自我[M].文一茗,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7.

[22]文一茗.《红楼梦》叙述中的符号自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5.

[23]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77.

[24][美]诺伯特·威利.符号自我[M].文一茗,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5.

[25]程然.“符号自我”的构建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课程教学研究,2013(8):10—13;31.

[26][美]诺伯特·威利.符号自我[M].文一茗,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80.

[27][美]诺伯特·威利.符号自我[M].文一茗,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241.

[28]钱理群.活着的理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29][美]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7.

[30]彭华.“同情的理解”略说: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G]//陈勇,谢维扬主编.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33—346.

[31]潘立.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策略思考:基于对申请者诚信的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7):91—93.

[32]李长健,罗洁.基于和谐视角的选择性行政行为制度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