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实践的改进路径
非经济补偿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它在解决经济弱势本科生面临的非经济困难和补偿他们全面成长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实践中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了帮助经济弱势学生更好成长,对他们的非经济补偿应从如下路径进行改进。
强化对经济弱势本科生实施非经济补偿的意识。经济弱势本科生除了面临经济问题外,还有非经济困难。非经济问题往往都会关涉到经济弱势学生的成长,具体地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积累。经济弱势学生只有在成长上得到应有的非经济补偿,才更有可能实现稳定脱贫和向上社会流动,所以相关主体应强化非经济补偿意识。针对经济弱势学生非经济补偿,在政策层面应有特别的规范,以此来引领社会和高校重视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中的非经济需求。对这些非经济补偿政策应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充分的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共识。同样地,在高校内部的大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都应意识到非经济补偿对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和各种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为此,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认真研读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学校应定期召开非经济补偿相关的专题会议。通过宣传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可以使全体教育者能够意识到非经济补偿对于经济弱势学生成长的意义,这种意识也将会引导教育工作者的具体教育实践。在学生方面,高校可在新生入学时向他们宣传非经济补偿政策,使其充分知晓,在此基础上,提高经济弱势本科生自己主动求助的意识。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非经济补偿,除了外在主体的努力,经济弱势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面对自己的不足,要主动地寻求帮助。只有外因和内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所以提升经济弱势学生自身的非经济补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经济弱势学生非经济补偿的系统体系。经济弱势本科生不仅要面对经济贫困,还面临经济之外个人成长上的劣势与困境。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经济弱势本科生的需求不只包括解决温饱类的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还包含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需要,如安全、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如果说经济弱势学生的经济补偿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精神层次的安全、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需要非经济补偿来进行帮扶。另一方面经济弱势本科生面临的不是单纯的一种经济贫困问题,他们同时面对心理、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成长劣势和困境。这些维度可以用布迪厄的资本维度理论来归类,即经济弱势本科生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后两者主要是潜在的)积累上一般都处于相对劣势。所以构建经济弱势学生非经济补偿体系时还应从这些不同资本角度来系统考量,以使经济弱势学生在各维度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帮扶,从而可能公平地实现个人成长。由此可见,当前零碎、非系统化的非经济补偿体系已很难全面地解决经济弱势本科生面临的复杂的成长问题。高校应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非经济补偿系统体系。首先,在满足经济弱势学生基本经济需要的基础上,非经济补偿体系应逐层考虑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大学在确保舒解经济弱势本科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应根据经济弱势本科生生存和发展的分层需要,给予他们心理、思想和能力等方面的帮扶,引导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和应有的素养能力。其次,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积累(后两者主要是指积累这些资本的意识和能力)上的相对劣势,因此高校要对经济弱势学生积累这三类资本的可能路径进行分析,由此采用合适的机制来弥补他们在三类资本积累上的相对劣势。第三,在如上分层、分角度思考的基础上,高校还应整合各种非经济补偿方式,使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合理的平衡,能够产生合力。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需求出发构建的非经济补偿系统体系,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弱势本科生所面临的成长问题。另外,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体系的系统性还要求在实践层面,加强对各种举措的系统科学考量,以使其更具合理性。
周期性评估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的实施效果。对非经济补偿的实施效果进行周期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非经济补偿取得的效果,即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心理、思想和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改善,各种资本积累上的相对劣势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帮扶补偿。如心理方面,经济弱势本科生是否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否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等;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是否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与他人自信地沟通交流等;思想方面,他们是否养成了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以及经济弱势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能正确地看待自身贫困的原因,同时具有健康的金钱观。此外,经济弱势学生是否养成了感恩意识也很重要。在学习方面,经济弱势本科生是否能很好地应对学习上的挑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是否能明确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上的爱好等。由于实践中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的非经济补偿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之比较零散且系统化考量不足,因此大学对非经济补偿更没有能够形成补偿效果周期性评估的意识,也较少有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此实施评估。大学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加强对非经济补偿评估的重视,同时成立专业的评估机构,制定系统化的评估标准,周期性地实施补偿效果评估。周期性评估主要是评估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各层次各维度的成长需要是否得到了有效弥补,另外还需要将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以便能分析其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完善非经济补偿体系,从而帮助经济弱势本科生更好成长,促进他们将来能够稳定脱贫,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注释】
[1]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3.
[3]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00.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8.
[5]Maclean,M.,Harvey,C.&Press,J.Business Elit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rance and the UK[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6:29.
[6]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G]//Richardson,J.G.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241-258.
[7]Jaeger,M.M.Does Cultural Capital Really Affect Academic Achievement?New Evidence from Combined Sibling and Panel Data[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1,84(4):281-298.
[8]秦惠民,李娜.农村背景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大学场域中文化作为资本影响力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72—88;185.
[9]程新奎.经济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布迪厄理论解析华东师大本科生群体的内部差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7.
[10]Portes,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1):1-24.
[11]徐震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9—81.
[12]袁瑞宁.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13.
[13]潘勇涛.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J].江苏高教,2010(5):150.
[14]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49.
[15]吴建章.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14.
[16]刘精明,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17]王蕊.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1.
[18]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7-02-27]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581/tnull_25280.html.
[19]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1008/t20100808_181273.html.
[20]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新生资助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0807/t20080711_181384.html.
[21]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0907/t20090714_181387.html.
[22]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其他资助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1008/t20100808_181273.html.
[23]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及各项资助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1207/t20120719_181268.html.
[24]张立英.谈发展性资助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意义与实践:以浙江省发展性资助实践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31—32.
[25]卜长安,乔琨.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4—78.
[26]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及各项资助工作的通知[EB/OL].[2017-03-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1207/t20120719_181268.html.
[27]王卫东.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社会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54.
[28]吴建章.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76.
[29]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2—73.
[30]矫宇.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8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