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结论
(一)现有资助改善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物质生活
为了帮助经济弱势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并得到良好成长,国家在高校中建立起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体系。除此以外,许多大学积极倡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如Z校设有绿城助学金、俞强新生助学金、康恩贝自强奖学金、秋田奖学金、精工奖学金、永在奖学金和睿达奖学金等,以帮助经济弱势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并专心读书。在实践中,物质资助也确确实实帮助了经济弱势学生渡过难关,减少他们对生存问题的担忧。国家助学金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费问题,助学贷款帮助解决了学费问题。总之,现有的来自各个方面的资助改善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物质生活。
进一步地,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方面,物质资助发挥了资助的功能,让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受益,圆了大学梦,许多受资助的学生也因此找到一份好工作,拥有一个好未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政府、社会和学校给予的帮助。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也造成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认定过程中客观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受访者提到的“比穷大会”,即补助实践中将申请资助的学生名字列出,由室友向全班告知他们的情况,最后选出谁更穷之类。这种认定方式将申请者的信息完全公开,深深地刺痛了申请者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因为惧怕这类情况从而放弃申请,物质资助则没有能够达到资助的目的。总而言之,为了实现从物质层面上帮助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合理地处理好认定过程,使之公平而又保护好弱者心理,具有必要性。
(二)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受限
由访谈数据的分析可知,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人际交往圈子狭小,人际交往趋于被动,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受限。
Z校许多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都是来自农村地区、中西部或偏远的山区,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她们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从小就接触新科技和广阔的世界。因此,当她们进入大学,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时,发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就像访谈中有受访者提到的那样,在计算机考试中,她都不知道A、B、C键在哪里,而旁边同学却能熟练敲击键盘,这让她感到很挫败。还有在与其他家境好的同学聊天过程中发现缺少共同话题,这让她们感到很尴尬。而自己提出的话题,其他家境好的同学又不感兴趣,这让她们产生一种被孤立的感觉。事实上,大学的人际,很多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家庭经济状况好,你可以和同学去逛街购物、去追星、去旅行、去聚餐。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同学之间很容易形成更多的关系链接。但是这些对经济弱势学生而言,却经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他们没有额外的钱去和同学消费,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人际互动了。她们考虑更多的是生存问题,久而久之,经济弱势学生就脱离了人群,与同学之间就会更加缺乏共同的话题,这便给其他同学留下孤僻的印象。除此之外,家境不同的本科生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很大差异。如一双100元的凉鞋,经济弱势者认为这很贵,因为100元相当于她们小半个月的生活费,但其他同学对此却不能理解,在她们看来鞋子是用来穿的,100元一双很实用。诸如此类让经济弱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不合群”,感觉和她们不是同一类人,不在同一个“圈子”内。所以她们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相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同学交往,只有与这些人在一起才不会让自己感到不自在,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人际交往圈子的狭小。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们寻求朋友,渴望有自己的朋友。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也渴望在求学的道路上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友谊,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及由此带来的个性原因,她们选择将自己封闭,不愿和同学交往。许多受访者表示自己性格内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被动,甚至会恐惧人际交往。有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甚至惧怕和每个人搞好关系,有的当发现那些与自己性格上有较大差异的人,就会选择远离他们,不和他们接触;有的比较沉默,几乎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她们甚至没有想要和别人交谈,因为感觉和周围同学的差距很大,别人也不理解自己,所以很多时候就会选择泡图书馆充实自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受限的一种体现。
(三)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精神生活尚存在诸多挑战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精神生活中还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自卑、敏感多疑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自卑是一种自我评判,一种偏离了正常认知,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差甚远,从而赶不上别人的消极情感。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由于经济困难,经常要考虑吃穿和学费问题,生活压力比较大。还有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来自偏远的农村,虽然有的来自城市,但这部分学生的父母因为文化水平较低,要么工资收入低,要么下岗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弱势学生在校期间的开销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与周围那些衣食无忧的同学形成强烈的反差,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往往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感到自卑。有家庭经济弱势学生每当寝室点外卖的时候,室友都会点,但因为价格太贵自己便不会做出和室友同样的选择;有人和室友出去逛街,发现她们买很多东西,而自己则什么都不会买,这种明显的差距让她感觉到巨大的落差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已不再成为学生受到尊重的唯一因素,大学期间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其他能力,如艺术才能。经济弱势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个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备多种综合能力的学生相比,她们很容易因为自身条件的不足而感到自卑,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多受访者都表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不及非经济弱势学生,即使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最后的效果也没有非经济弱势学生的好。所以,很多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为现实的差距而感到自卑。
除了有自卑心理,经济弱势本科生还有多疑敏感心理,想的东西比别人多,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譬如,如果他们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他们会对号入座,以为是在说自己,但事实上那两位同学讨论的是其他事情;如果别人无意之中讲了一句笑话,他们也会觉得笑话是针对自己。另外,作为经济弱势学生,他们时常还要注意自己的穿着,稍微穿得好一点,就会担心别人的指指点点。同样是出去娱乐,如果和同学们一起玩,那自身的经济实力是满足不了的,如果不答应和他们一起,他又怕被同学误会是故意疏远他们,碍于面子又不能说自己没钱。所以,在学校生活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多疑敏感而思想负担沉重。
研究还发现在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中普遍存在学业困难或学业不优秀的现象,获得过奖学金者少,普遍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知识面窄、英语差、计算机操作和实验动手能力差等。有同学曾经因为在实验室中犯错被同学嘲笑为“蠢”。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一方面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有关,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偏弱的农村,成长中所受教育的学校师资力量等都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