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转型也使得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存在基于收入、职业和声望等不同的群体。[1]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每个社会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从文明社会弱势关怀理念出发,我们应关注弱势群体。我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首先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国家向来将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放在紧要位置。因此,我国立法机关制定了针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众多法律来保障他们的权利。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启动了“弱势群体帮扶”工作。从中央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到地方政府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无不体现我国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弱势群体不只是缺乏保障的部分工人和农民,高校学生中也存在弱势群体。自1999年开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进入高校的机会。虽然近几年高校扩招没有刚开始时那么猛烈,但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已达748.6万,在校学生2695.8万人。[2]进入高校、圆自己的大学梦本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高校收费和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却让部分学生感受到相当大的压力。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他们无法支付这笔费用,这让他们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新入学的高校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就有107.49万人。[3]高校大量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存在,将对高校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高校与社会的稳定。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发展,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作为高校学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理应得到关注和帮扶。

虽然高校扩招为寒门学子提供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但这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经济困顿的情景下,适应陌生的环境进而自我良好成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与非经济弱势本科生相比,经济弱势本科生不仅在经济资本数量上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们在校期间的教育生活状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是社会和高校对其实施弱势补偿的基础。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下:

问题1: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教育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问题2:在现有教育补偿的基础上,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还需要哪些补偿?

现有研究文献多以单一的方式研究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心理、人际关系和消费等问题,而从整体上探讨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状况的研究缺少。本研究的对象为Z校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研究者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在利用扎根理论对语料进行逐级编码的基础上,得出Z校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教育生活的基本状况。本研究将丰富有关弱势群体,特别是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理论研究成果,具有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有关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校期间教育生活的一手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对高校更好地开展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教育和补偿的政策制定提出建议,使其更具针对性,帮扶措施的效果更好,因而具有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