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的教育补偿
大学本科教育履行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的补偿责任,就需要有具体的教育补偿举措。教育补偿是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基于公平理念的“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28]。教育补偿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读,狭义教育补偿是指通过开展具体教育活动来对弱势群体所进行的补偿,广义教育补偿不只是通过具体教育活动,还包括提供教育机会、教育资助等与教育相关的弱势群体补偿行为。本研究中大学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实施的教育补偿意指,大学这一教育主体针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所开展的所有补偿活动,包括经济资助和诸多具体的非经济类补偿活动,都属于广义的教育补偿。根据上文对社会资本的解读和分类,以及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境遇的考察,我们认为大学履行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实施教育补偿的社会责任,可以采取如下路径。
第一,大学应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实施精准的经济资助,为其积累社会资本创造物质基础。需要明确的是,大学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资助的物质资源主要是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大学是这些既定资源分配的落实机构。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般地对个体而言,生存往往是首要考虑因素。当贫困本科生经济上压力过大时,他们就需要花过多时间精力去缓解,于是就会做更多低层次的、少有教育收益的兼职,以此来补贴生活必需开销。个体的时间精力毕竟都是有限的,物质上的匮乏势必会挤占经济弱势本科生积累社会资本、特别是潜在社会资本所需要的时间精力。经济弱势本科生得到了必要的经济资助,他们才可能像非经济弱势学生一样正常地接受本科教育,并积累社会资本。另外,大学在落实经济弱势本科生经济资助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努力确保资助的精准性。因为政府和社会所能给予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而经济弱势本科生群体又特别庞大,所以提高资助效率是保障所有经济弱势学生都能得到尽量大力度资助的基础,这就要求大学提高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识别能力。当前的情境是,我国居民个人资产信息并没有被有关部门充分采集,相关信息的合理共享制度也有待建立,这样大学精准识别经济弱势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要提高经济弱势学生资助的精准性,需要把工作做细,采集多源信息,使信息之间可以多角互证,以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搭便车”现象,从而使真正的经济弱势本科生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为其积累社会资本创造物质条件。
第二,大学应通过教育干预培育经济弱势本科生潜在社会资本(社会资本Ⅲ)。潜在社会资本附着在经济弱势学生身心之上,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人力资本。一般的认识把社会资本固限于现实社会资本,也就是现实存在的、能够为个体带来收益的社会关系网络。基于此种认识来开展教育活动,就会把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潜在社会资本的培育遮蔽了,而在本科教育实践中培育经济弱势学生潜在社会资本的意识是欠缺的,如果有相关的课程开设,也只是一种非系统考量的结果。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需要强化经济弱势学生潜在社会资本积累的意识与能力,如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遵循能力,人与人之间信任构建、参与社会活动、人际沟通的意识与能力等的培育。需要强调的是,本科教育重视经济弱势本科生潜在社会资本的培育是一种对家庭经济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所以需要有在精准识别经济弱势学生的基础上的专门性。经济弱势本科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与非经济弱势学生之间往往会存在某种广义文化上的“区隔”。[29]布迪厄把拥有相同惯习的个体集合界定为阶层,而这些相似惯习的形成是建基于个体存在“社会空间”的位置相似性,以及由相似消费实践所带来的个体“情怀倾向”相似性之上的。[30]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的存在可以被看作是因为惯习相似而组成的一个集合(阶层),他们因为家庭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潜在社会资本相对贫乏,需要大学教育给予特别的补偿。为此大学需要开设特别针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心理与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咨询甚至是干预机构,也需要教师来对这一群体实施潜在社会资本培育上的救济帮扶。对经济弱势学生潜在社会资本积累的教育补偿干预工作还可以通过相关课程、讲座和校园活动等方式实施。
第三,大学应通过校园活动开展和异质交往引导来促进经济弱势本科生现实社会资本(社会资本Ⅳ)积累。现实社会资本是经济弱势学生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本科教育的本职工作在于教育,而且通常地我们把本科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它注重基础性和人文性。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本科教育不只是为学生找工作做准备的,而且是为他们整个生活打基础的。基于此,本科教育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的补偿重点在于潜在社会资本维度,但是大学可以而且也应该为经济弱势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质性机会来开展校园社会活动。实际上在经济弱势学生参与校园活动过程中,能够运作出更多的现实社会资本,而且在此过程中通过实践又培育了他们的潜在社会资本。经济弱势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往往具有因为经济弱势所带来的社会活动上的相对封闭性,所以大学应鼓励和资助他们更多地参与校园活动。另外,经济弱势本科生与非经济弱势学生之间存在着某种区隔,而前者的交往对象也往往是倾向于同类个体。这就是社会交往的同质原则,也即“似我(like-me)假设”:社会互动通常是倾向于在有着相类似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特征的个体之间发生。[31]但是社会资本获致的渠道往往是所互动的对象,经济弱势本科生个体同样属于社会资本贫乏者,所以他们的同质交往带来的现实社会资本受益往往相对有限。大学履行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补偿责任,就应鼓励引导他们克服心理和惯习上的阻力,勇于与非经济弱势学生互动,更多地进行异质交往,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社会资本。
【注释】
[1][美]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G].杨雪冬,译//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9—152.
[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3]Bourdieu,P.,Wacquant,L.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19.
[4]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G]//Halsey,A.H.,Lauder,H.,Brown,P.&Wells,A.S.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Socie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46-58.
[5]Maclean,M.,Harvey,C.&Press,J.Business Elit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rance and the UK[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6:29.
[6][法]皮埃尔·布迪厄.资本的形式[G].武锡申,译//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2.
[7]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G]//Halsey,A.H.,Lauder,H.,Brown,P.&Wells,A.S.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Socie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46-58.
[8]吴刚主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8.
[9]Coleman,J.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302,304.
[10]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11]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8.
[12][英]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1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
[14]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9.
[15][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14.
[16][美]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萨拉格尔丁编.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张慧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4—307.
[17]吴刚主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5.
[18][美]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G].郗卫东,编译//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0—302.
[19]周怡,朱静,王平,李沛.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47.
[20]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1.
[2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2版.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9.
[2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7.
[23]童宏保.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与经济,2003(4):23—27.
[24]刘精明,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28—229.
[25][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4.
[26]陈卓.教育与社会分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6.
[2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3版.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
[28]肖地生.美国肯定性行动政策探源及其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9—97.
[29]Bourdieu,P.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Translated by Nice,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260.
[30]Bourdieu,P.The Logic of Practic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59.
[31][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