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对学生文化资本的影响
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文化资本影响的研究文献并不丰富。国外学者库里克(Couric)运用元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物质环境的改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当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为基础教学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整体上呈上升趋势。[59]锡温河的研究也指出教育环境的改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第一,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大学,技术丰富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益;第二,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主要科目的成绩,会因为技术丰富的教育环境,而有明显提升;第三,计算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使用,会帮助学生改善对学习的态度并且重新认识自我。[60]此外,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NAPE)的研究数据显示,家庭拥有辞典、书本和报纸等阅读材料的数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家中有较多阅读材料的学生,平均阅读熟练水平会优于家中阅读材料少的学生。[61]
国内学者意识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会带来本科生成长方面的差异,因而将本科生按照家庭背景人为划分成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和家庭经济非弱势本科生,并对改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场域内的境况做出了研究。程新奎中将贫困大学生作为经济弱势群体,引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大学生群体内部差异,揭示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源,指出经济资本影响学生的学业资本,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则会影响学生的社会资本。[62]秦惠明、李娜指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而不是经济资本,兼为权力场和学术场的大学场域,双重属性决定了它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主流文化,而农村背景的大学生,因为在大学场域中的文化劣势地位,会产生复杂的场内位置感,更有甚者,会怀疑场内竞争标准的公平性。所以建议大学管理者应当承担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场域,不仅要对其实行经济帮扶,也要重视非经济帮扶,从城市文化走向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并意识到教育公平不仅指数量上的分配公平,更关切互动中的关系公平。[63]此外,在家庭背景与文化资本关系方面,查婧在其研究中指出,文化资本是累积性和传承性的,与其他类型的资本能够相互转化,而家庭中各种类型的资本会影响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继承。[64]
综上可知,国内外研究者较多关注家庭环境中人文社会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如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社会地位等,而对家庭环境中的纯物质因素家庭经济水平与学生发展的影响关涉不多;研究者对家庭经济水平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成就方面,而对于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研究尚显不足;国内外学者关注点更多集中于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高中生发展的影响,而对家庭环境与本科生成长之间关系的关注度不够。基于以上,本研究结合社会学的概念,借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家庭经济水平对本科生文化资本的影响,并为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补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