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据”与“受限”

一、“拮据”与“受限”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最主要的共性就是家庭和父母能给予的物质支撑非常有限。除了父母给的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以外,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兼职收入,以及社会资助等。

S10:之前暑假的时候有做过家教,资助我的人资助我一点,我也存着。以前高中的时候也有助学金补贴嘛,那时候我妈妈让我存着当大学生活费用,大学的学费就帮我付掉了(用存着的钱)。现在的话我就是靠社会上的人资助,还有以前存的压岁钱、补助以及暑假兼职的一点家教(收入),学校还减免了学费。

不管是父母给生活费,还是自己额外赚取收入,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而言,这些收入毕竟有限。

S2:有点拮据。大一过得比较拮据,虽然有(兼职当)家教(的收入),只是勉强过得去。但是到最近有点穷,又在等奖学金。其他都还好,因为消费不是很高。有的时候会数着钱过日子。

S10:比如有些特别想买的东西,可能(因为)一直以来的消费习惯,(就觉得应该)省省算了,别买了。真的太贵了,就算想要也可以拿别的东西凑合一下啊。

S7:想买的东西很多,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物质生活好一点吧。但是买不了就只能看着呗。想学的东西也有很多,从小就想学很多乐器,从小就想学钢琴、架子鼓、吉他。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学,因为太贵了。

家庭收入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其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学家凡勃伦(Veblen)认为,可以抽象地将生活方式看作是精神立场或者生活道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夸耀的消费行为时,处于底层阶级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效仿这种消费。[59]韦伯(Max Weber)认为当人们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时,他人便希望与这类人有一定的交集。[60]由上可知,“消费”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有同样消费行为的人易在一起。一般地,有收入才能进行消费,收入越多,消费实力越强,他们也更愿意消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由于收入有限,他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日常“非常规”消费中会很“纠结”。

S1:寝室(里大家)想点外卖,其实你不太想点,因为很贵,但又觉得她们都点,你又没点。之前和室友去旅游,有点小的纠结。我这样做对不对?因为家里爸妈那么辛苦,我还拿着这些钱去玩,会有一些愧疚感。我打电话问我爸,说室友想去玩,其实我蛮想去,还挺便宜。我爸说,那你去啊,你钱够不够?他也会照顾我的心理,自己内心的声音会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会有点愧疚。

有一位来自广西的女生,她的室友家境比较好,她向研究者讲述了两人各自的消费观念差异。

S2:记得有一次,我当时因为没凉鞋,就想买凉鞋。刚好她家卖鞋,我说你们家有没有(合适的)鞋?推荐一双。她说有啊,当时她说一百多块。我说好贵啊。当时她就很不理解,她说:“一百多块,(鞋子)很实用啊,这是用的东西,一百多块不贵啊!”但对我来说就很贵,我从来没有穿过那么贵的鞋,一百多块,你的生活费就过了一半。那像我的话,只能穿三四十块的鞋。她们可能就会觉得为什么你会这样子。她们可能不知道一百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她们没有恶意,因为她们的消费水平比我们高,她们就觉得我就是这样消费,我觉得不贵。她们每个月家里给三四千,像我们的话一个学期也就三四千,这个差距,她们没在你的生活环境,就不了解。

有一位来自河南的男生,和大多数男生一样,他也曾经想过在大学谈一场校园恋爱,当谈恋爱的成本超过自己的生活支出的时候,他觉得谈恋爱对他来说还是太遥远。

S8:我们刚开学,我们班班主任就说,大学当然要谈一个女朋友了,但是你的生活费用会翻倍。经济方面,就拿女朋友来说,别人就是带女朋友出来玩,看电影,周末一起去逛街什么的,都是需要开销的。而我们这些(贫困生),本身我们自己每天的生活有时可能就保证不了,没有更多的钱投入这方面。

当消费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选择的范围也会缩小。因此有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周末的时候要么待寝室看看剧,要么去电脑房学习。家境好的本科生则会选择出去唱歌、游玩,他们的生活显得更丰富多彩。而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在生活基本开销之外的“非常规”消费上时常处于“纠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