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危机表现
20世纪70年代始,在新自由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教育不再只是扮演公益角色而越发成为一项私人投资。依据“成本分担”理论,政府、社会、学生及其家庭等主体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共同承担教育成本。但随着大学收费而来的便是高校入学率的骤减与毕业率的停滞不前。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的实现,美国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推出了面向大学生的多种贷款方案。然而,助学贷款业务的增长却是梦魇的开始。近年显现出的、堪比“次贷危机”的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一定程度上把美国高等教育推向了举步维艰的危机困境。
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助学贷款已高达1.3万亿美元,相较于2006年,十年内贷款总额增长了170%,刷新了相关数据记录。此外,新的债务来源仍不断扩大——较之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人均贷款数额2万美元,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则是“美国历史上负债最多的一届学生”,其人均背负的贷款数额已达3.4万美元。其中,约36%的借款人欠下了近1万美元,65%的借款人欠下了近2.5万美元,而5%的借款人则身处助学贷款的漩涡中心,至2016年负债金额已超过10万美元,这部分学生的贷款总额占据了1.3万亿美元助学贷款的30%。[3]在助学贷款的人数与贷款总额不断攀升的同时,贷款的违约率居高不下。除当前在校就读以及还在六个月宽限期内的借款人外,46%的助学贷款仍处于没有还款的状态。[4]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高额借款人群,助学贷款违约率最高的发生在借款少于5000美元的借款人群中。[5]在针对2009年大学毕业生助学贷款还款率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近60%的原始贷款低于5000美元的借款人都感受到了经济状况紧张带来的压力。其中,17.2%的借款人拖欠日期超过120天,1/3的借款人构成了违约(拖欠超过360天)。[6]研究表明,这些初始债务较低的学生通常来自低收入家庭,他们属于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学位证书的群体。2011—2012学年,24%的联邦学生贷款项目借款人在未能获得任何学位或结业证书的情况下离开了学校,相较于9%的成功取得学位或结业证书的借款人,他们要承受为期近两年的由助学贷款违约所造成的恶果。[7]
大学生助学贷款已成为美国年轻人无法承受之重。近些年,“回巢族”在美国悄然兴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相关研究表明,高额助学贷款的确是促使学生回家“啃老”的幕后推手。背负着助学贷款债务的年轻人为应对与日俱增的经济压力,被迫削减各种消费性开支。助学贷款难以偿清,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推迟或不进行买房置业。与之相应地,年轻一代的婚育意愿也逐年下降,出生率的降低进一步加剧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在面对职业选择时,虽然就业市场的情况已不容乐观,年轻人还是想尽可能地争取更高薪酬的工作机会,低薪水的公益类工作无人问津。另外,在助学贷款的重压下,毕业生们势必会考量多方风险而不敢贸然开始创业。[8]此外,助学贷款的风暴还波及学生的父辈与祖辈,众多家庭由于无力还款而卷入漩涡不得解脱。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的数据显示,相较于十年前的7万人口,至2014年已有超过200万年过六十的老人肩负着助学贷款的还款重压。这一群体人均背负2万美元的贷款,较之2005年人均金额增长了60%。共计有430亿美元的助学贷款尚未偿还,较之2005年总额翻了5番。[9]波士顿大学退休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一旦目前处在工龄的业主贷款水平与新近离开高校的大学生承担的助学贷款水平持平,就将额外增加4.6%的业主要在退休后应对收入不足的风险。[10]如此看来,助学贷款的负担不仅已经影响到相当部分借款人的工作与生活,更涉及几代人的终身财产安全,这无疑会引发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大学生助学贷款已带来了如上所述的诸多负面社会效应,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停止或减少对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则会导致众多家庭经济弱势的学生难以进入大学门槛和完成学业,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不公和诸多因年轻人失学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就造成了美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危机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