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教育生活研究

第八章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教育生活研究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实施帮扶补偿,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探究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教育生活状况,以及在现有资助体系基础之上他们的成长帮扶需求,是实施精准教育脱贫举措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自我”可以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维度。物质自我是躯体外的自我,精神自我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社会自我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此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校园中会体验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维度的教育生活。从“教育生活”理念视角出发,把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生活世界进行如上三分较具新意,而在此基础之上,基于访谈语料库的质性研究,能够深描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补偿帮扶需求。研究从Z校选取了14名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受访者,对他们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把访谈录音转换为文字,形成90988字的语料库。在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作为辅助工具的基础上,根据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对收集的访谈资料实施三级编码。与前期理论预设相一致,研究最后得到“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三级编码维度。通过对访谈语料进行话语分析发现,在物质生活方面,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经济状况比较拮据,消费观念上注重节俭,生活方式单一。虽然国家给予的物质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但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粗暴的“比穷”等问题,这让他们的隐私暴露无遗。在精神生活方面,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或多或少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和敏感多疑等心理特征,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挑战。在社会生活方面,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与非弱势生之间由于缺少共同话题,前者很难融入后者圈子,导致他们成为“圈外人”。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被动,喜欢与自己经历相仿的人交往,人际交往圈子较为狭小。整体来看,现有资助措施改善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受限。为了使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更公平的成长,高校应对其实施弱势补偿,包括合理地认定,并精准有效地资助他们;专业地引导他们,帮助其社会性成长;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精神性补偿,以助其构建合理的精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