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与“圈内”

五、“圈外”与“圈内”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圈子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它既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圈子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利益、兴趣爱好、地位的人组成的群体。它不同于布迪厄的“场域”,也不等同于奥尔森的“集团”,用管理学上的术语讲,它是非正式组织。圈子具有同质性、自发性、松散性和封闭性特征。[65]学生时代的圈子,同质性特征更加明显,表现为同学之间因共同的爱好、话题、品位和个性,特别是因经济实力类似而走在一起。

S2:跟同学之间的关系吧,感觉有的时候,进入不了(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的)圈子。娱乐啊,微博这些,她们所谈及的内容,自己不是很了解,因为我很少会关注这些东西。跟她们有时不在一条线上,她们讲话的时候我也插不进去,就有点尴尬,作为倾听者,我不会主动挑起话题。

S10:就是说一群人在一起聊天,在一起嘻嘻哈哈,然后有时候就是我讲什么,大家都好像没听到一样,这种感觉,我觉得蛮尴尬的,这也是我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个劣势。她们(家境好的学生)就口齿伶俐一点,交流来交流去好像话都能说得上,我说的时候感觉有点接不下去。

S3:她们(家境好的学生)跟朋友相处,会聊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化妆品啊,电影啊,演唱会,追的明星啊,还有去哪儿旅游啊,买什么衣服包包之类的。而这些离我很远。

非经济弱势学生依托家庭的经济因素,从小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东西,有经济能力去旅行、参加兴趣班、观看演出等,也有一个更高的平台,从小就知道更多的东西。对比家境好的学生,经济弱势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接触的东西少、见的世面少,知识结构单一,即使父母有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意识,限于经济条件也很难实施。久而久之,当他们与见多识广的非经济弱势学生接触时,就会发现自己爱好少、见识短、学习基础差。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济弱势学生与非经济弱势学生在交流时由于缺少共同的话题,他们很难融入非经济弱势学生的圈子,成为圈外人。除了缺少共同的话题,现实的差距更是拉大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S2:我刚从广西来的时候,一开始很不适应,气候、消费啊,很多方面都很不适应,感觉自己跟周围的人差距有点大,当时有一种惶恐的感觉。一直以来,我性格不是那么外向和“疯”,熟了之后才那个。我当时一来的时候,就有一个计算机等级考试,当时超级无奈,我计算机(水平)真是low(低)死,A、B、C(键盘上的字母)在哪里都不知道。旁边的人啪啪啪在打,我还在找A、B、C,我对当时的印象特别深刻,26分,感觉到了人生的深渊。我就超级、超级难过,但我室友计算机超级好,那一刻就觉得自己特别挫败。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新的科技产品不断涌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每年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着时代的变迁,感叹着科技的能量。但似乎家境好的孩子更先、更多地接受着这样的变化和幸福,依靠家庭积累的经济财富,他们总能先人一步,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先进的文化、科技和知识,好像时刻都可以走在时代的前沿。相反,家庭经济弱势的孩子便没有这样的待遇,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生活艰辛,没有多余的钱用于接触先进的知识和科技,也很难追逐潮流和时尚。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家庭条件比他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致使他们性格较内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敢或者说不愿意主动和同学交往,人际交往多限于不得不每天面对的室友和班上为数不多在性格上相仿的同学。总的来看,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人际交往圈子狭小,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

S8:有一次我们去KTV唱歌。第一,我是不喜欢唱歌;第二,他们每次开包厢需要花很多钱,一个人需要分摊七八十元。但是我就是觉得这个钱有点多,还不如用它买一顿饭来吃,我就没有去。他们就说:“同学,班上一共就几个男生,你还不去?”

S11:可能刚开始开学的时候,如果碰上喜欢聚餐的或者说喜欢出去玩儿的寝室,可能经济方面有点薄弱,因为你去市中心可能就要花钱,而且市中心的餐厅你吃下来肯定是要花一两百的,这样子的话,每个月去一次就差不多(没钱)了。如果一些寝室经常喜欢约人出去玩的话,可能就会承受不起,但是如果别人约你,你不出去,别人就会觉得你不合群,就会觉得你怎么老不出去,就可能以后有活动都不会叫上你。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一般较少参加班上组织的聚会等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会花很多钱,所以他们一般都会以委婉的方式拒绝。但如果他们时常缺席班上同学组织的活动,班上同学则会认为他们性格孤僻,再有班上组织的活动便不会对其发出邀请。反过来,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同学孤立、忽视的感觉,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或背景的同学交往。

S2:我们寝室四个人,我跟一个同学虽然在一个班,但是我还是觉得跟她们聊不到一起,因为她们说了很多东西,真是什么都不懂,当时觉得很无助,怎么办?因为感觉自己受到了孤立,所以选择去图书馆看书,以这种方式让自己(感觉)充实。后来发现还是去图书馆看书,让自己舒服,就会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所以那时候比较舒服。就一开始是惶恐的,只能通过看书找到一点安慰,反正大一就比较喜欢一个人乱逛,就没有想过要去和别人交往。直到遇到一个同学,她跟我一样是贫困生,她是单亲(家庭),后来就跟她聊得比较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人际吸引领域中有这样一个发现: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人们更喜欢与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触,人们彼此间的相似性越大,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66]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倾向于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同学交往,是因为他们之间除了有经历的相似,还有相近的价值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