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效果: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政策效果

三、政策效果: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政策效果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提出在管理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双因素理论的提出基于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大量的案例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他们得出:对于职工来说,从事的职业本身和其工作内容才是能够让他们感到满意和心情愉悦的因素,即激励因素;而引起职工不满情绪的大都是和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等相关的方面,赫茨伯格称其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卫生保健的含义相近,即生活中卫生保健虽不能直接治病,但保健工作做得好能让疾病远离,保证我们正常有序的生活,一旦某个保健环节的工作没做到位,就会引起身体不适。具体到公司企业等组织中,组织的规则制度、薪酬福利、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工作氛围乃至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都可以归纳为保健因素,当组织中的这些因素好时,员工不会产生不满情绪,但是并不一定会让员工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工作中去,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既没有不满也没有满意的状态。但是当这些保健因素没有达到员工预期的水平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抱怨和不满。而激励因素则是那些能够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的、能够让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因素。譬如被欣赏、职责、目标、成就和发展等,若是具备这些要素,将给员工带来更多的激情和鼓励。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是赫茨伯格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否定,仅仅通过提供给员工高薪水、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虽然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工作热情,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员工从心理上适应了这个环境,即便没有产生不满,之前的激情也会慢慢消失,从而失去激励的效果。保健因素固然重要,然而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给予员工持续努力的动力,创造出好成就。[49]

双因素理论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资助的政策体验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一)保健作用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实行,主要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大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因此,提供的基本上是经济上的补偿。这些补偿在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体验中被感受到的作用相当于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的效用。

S4:我家在农村,父亲上班,母亲务农,弟弟上中学,爷爷奶奶没有收入。我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2500元,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每月工资250元;我每月的生活费用在400~500元。我觉得这份补助金实际上对于我家庭经济压力还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因为有了这份补助金之后,我爸妈给我的一些生活开支还有一些零用钱就可以大大减少了。毕竟差不多2000块钱一个学期,节省点用还是可以用很久的,这样家里就只要给我交学费,或者在生活费方面稍微给我一点就够了。我也这么大了,不想再经常向他们要钱。

S14:我来自四川山区,爷爷奶奶年迈多病,父母外出打工,有一个姐姐在读大学。我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4000元,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以及学校奖学金2000元;另外我参加勤工助学每月有250元的收入;我每月消费700~800元。这些补助,怎么说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压力。因为我父母在外打工嘛,虽然说每个月加起来肯定也有一点钱,但是每个月开销也不少,加上我和姐姐两个人读书的费用,对他们来说压力也是蛮大的;而且父母工作也很辛苦,从早上八点一直要上到晚上十点才下班,时间很长,挣的钱也不是很多,所以(补助)减轻很多负担。我从大二开始就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还有比如自己想考的证书,像驾照和心理咨询师证这些都是我自己出的,所以我这边减轻了家里的一些负担,家里稍有盈余的钱就去还债,这样家里的经济压力就会小很多。

S11:我家在农村,父母以前种地,这几年家里种植了果树作为经济来源,有一个哥哥在读大学;我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2500元;每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老实讲,这个助学金的金额并不是特别多,像我们在大学里面每年的学费啊生活费啊,各方面的开销也挺大的,一年两千多块钱对经济方面的帮助有是有点,但是还是比较小。不过感觉在精神方面受到了支持,所以,我觉得更多的益处还是精神方面的。

S9:怎么说呢?各种资助政策也是国家和政府对贫困学子的一种关注吧,让我们知道政府并没有不管我们这些弱势群体,也关心我们的生活。

S5:在没有获得补助之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一有时间我就出去做兼职。我做过很多兼职,像(做)家教、发传单、促销和当导游,等等。家教算是轻松而收入高的了,有30块钱一小时。而发传单就很辛苦了,就是去各个寝室发传单,收入就是一幢楼8块钱,就是你发完一幢楼,他给你8块钱。要一间一间地发,每一张都要卷成卷,放在门把手上。而且一栋楼跑上跑下,有些寝室,管理很严的,宿管认识这幢楼里的每一个人,所以这时候他就不会让我进去了。很辛苦,还要斗智斗勇,工资还少,真的感觉很辛苦。而且这种工作,纯属体力活,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为了生活没办法。现在有补助以后,我就不那么疯狂地去做兼职了,只在周末的时候做家教。

从访谈中我们能切身体会到这些贫困学生家庭的艰难与无奈,一方面由于身体、年龄和知识技能等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挣钱机会,另一方面,地区经济落后导致贫困生家人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有限,相对较高的学费使得贫困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所需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要花掉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或者是这些贫困家庭整个一年的家庭收入,有些甚至还存在缺口。通过国家的各种补偿政策,贫困学生每年能获得的补偿金额少则一两千,多的达上万元,虽然数目不是太大,但是对这些省吃俭用、懂事的贫困学生来说,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补偿政策给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一般地,无论怎么困难,都不至于因经济问题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学费、住宿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解决,生活费可以申请补助或勤工助学来解决,学习成绩好还可以申请奖学金。所以,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消费较高的现实条件下,国家通过给大学生提供上学的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及其家长对社会的无奈与不满。补偿政策不仅缓解了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让这些为了生活而忙于四处兼职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保证他们能拥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应该说,国家实施的一系列补偿政策在缓解高校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S13:领取补助对我的消费行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影响,还是和平常一样,因为它只是几千块钱,如果你拿到了之后就大肆挥霍什么的,那钱只有这么多,你挥霍完了之后不就没有了吗?挥霍完之后你就会养成那种习惯,就是没有钱也想要花钱。(领取补助后)就还是和以前一样嘛,你平常怎么花就怎么花,就不要因为拿了这个钱之后就突然变得特别大方,钱乱花,这样很不好。

S5:这个对消费方面没影响,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消费水平应该算比较低的,比如购买日常用品,其他同学可能比较追求品牌啊什么的,我就比较重视优惠、打折,会选择比较经济实惠的东西。其他同学看定了一样东西就会(立即)买下来,我可能会货比三家,选择比较实惠的那家。

S14:我觉得对消费行为是没有影响的,因为我从小到大用父母的话来说就还是比较听话、比较节约的人,不会身上有钱,就特意地去花掉,还是按部就班,该用哪样就用哪样,不会因钱多钱少,死扣腰包或者大加挥霍。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指如是。在消费方面,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习惯也是在日积月累中所形成的,它会在消费行为中影响着人们。访谈中,受资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形成一种节约的消费理念,即使受到无偿的经济资助,也并未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依然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所以,受补偿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消费水平具有稳定性,他们所获得的补偿资源能够在其生活中起到保健作用。

(二)激励作用

人是具有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简单来说是有行为动机存在的,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和推进作用,并且这种力量能挖掘出人的内在潜力。那么,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

S12:其实我也不太好意思说,这些政策对学习的动力好像没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拿奖学金也并没什么,就觉得也没多大的事,可是现在就慢慢地意识到,各方面的压力都来了。有时候觉得奖学金还是挺有(促进)作用的,因为你要拿奖学金的话主要是凭成绩嘛,主要还是看成绩,如果你拿一等奖学金是两千嘛,拿国家奖学金是八千,这样想一想,奖学金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干不少事情。想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要好好学习,拿奖学金也算是自己赚的一份钱嘛,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家里的经济情况,就是用作自己的生活费啊。但是好像这种思想只会闪过那么几秒钟,这种思想不会持续很久。

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等的,一个人享有多少权利就应负有多少义务。访谈中的一些同学在思想上将其享受的补偿资源当成是一项权利,作为学生,他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履行好学习的义务。但是从结果上来看,补偿政策并没有取得我们预期的激励效果,在很多时候只能说是得到了一种要求自我上进的认识而已,在思想上,这种想法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短期内可以让学生努力学习,但无法较长期地保持下去。

S13:我家在安徽农村,单亲家庭,父亲打工。从大一开始我就每年领取国家助学金,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年级前茅,每年都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我每个月生活开销只需要四五百块钱就够了,偶尔也会有比较大的开销,像买手机啊,考心理咨询师、驾照等各种证件的花费就蛮大的。但是因为我平时做的兼职比较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所以,还是可以解决自己的开销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我是用来还助学贷款的,因为助学贷款每年拨的是六千嘛。应该说获取奖学金只是我认真学习的一个附属产品吧,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现在既然在学校(读书),那么我就该好好学习啊。也就是说即使成绩好没助学金、奖学金,我也还是会一样的努力的。

S7:我从进入大学就规划好了,大四要考研的。我是这么觉得的,既然选择了学习这条路,就要走好。而且现在不是说是“拼爹时代”嘛,像我这种没背景、没人脉,就是说什么都没有的,完完全全要靠自己实力的,考了研究生之后最起码自己的竞争力会稍微提高一点,所以……还是有这个想法的。我家里也说自己想考就去考,他们还是支持我的。虽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但是通过贷款和自己平时做做兼职,我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就是这样啊,基本上不会问家里要钱。

S13:努力学习最主要的也不能说是为了奖学金吧,我本身觉得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啊。可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特别是当我所学习的东西能为自己或者别人的生活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是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就像有句话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S4:我平时在生活中,可能心里面有一点点自卑吧。比如对那种家庭条件很好的同学总会在心里面形成一种……感觉,就是不太敢去和人家交流,就总会在心里面暗示自己,可能会有“沟”啊,比如说生活方式不太一样,生活啊、消费方式不太一样,跟他们就会有一些隔阂。只有在学习时,这种感觉才会暂时消失,特别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时,比如考得很好,或者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专业知识的时候,我才会找回一点自信的感觉。

通过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访谈,可以看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本身。虽然他们家境贫困,为了帮助家里减轻经济压力,他们中大部分都在做兼职,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阻碍他们学习优异的障碍,也不能影响他们积极学习的热情。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的是建立在他们的价值理念、学习抱负、成就感等基础之上。通过努力学习,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通过努力学习能实现他们的理想,通过努力学习能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通过努力学习能获得一种成就感,是这些而不是可能获得的补偿资源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

从以上语料来看补偿对学习的影响,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知,补偿政策对绝大部分学生所提供的帮助只属于一种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经济资助确实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帮助,从一定程度上能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给予他们更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心。但是经济补偿对于促进贫困生学习动力的提高、激发其学习热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有同学从主观上认为,补偿对学习应该是有一种促进作用,但是结果(学业表现)表明,补偿并未给其学业带来因心理激励所导致的实质性提高。对于有些学生,在奖学金的金钱激励下,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想要努力学习的念头,但是仅仅是这样的念头而已,其无法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长期的激励力,促使学生真正付诸行动,努力学习。当然获得补偿的同学中也有成绩非常优异者,但这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并非全因补偿而起,只是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存在价值,所获得的补偿只是作为其努力学习的一种附属产品。这一调查结果与双因素理论基本相吻合,即补偿作为一种保健因素,它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也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而能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因素还是学习本身,比如知识与学习给人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求知的欲望等。

双因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认识:在“满意”和“不满”之间还存在着“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的情况。这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即做好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保障工作。但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创造奋发向上的氛围,仅仅做好保健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更能对贫困学生内在心理长久地发挥作用,起到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更好成长的作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