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的内涵与价值体现

第一节 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的内涵与价值体现

“补偿”意为抵消(消耗、损失)或补足(差额、欠缺)。[2]根据这个解释,可以把它理解为对损失、消耗进行填补,或者是对差额、欠缺实施补助。前者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侵权赔偿,其实质在于对损害的填补,包含了赔偿之意。后者是指政府为了改善居民的福利,通过相应的制度给予补助,比如社会救助等,它不以损害的存在为前提。[3]基于以上,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的“补偿”应归于后者,指高校以非直接物质补偿的方式给予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以帮扶。也就是说,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期间,除了经济贫困外,还面临由经济弱势带来的精神层面(人力资本)的贫乏,此时经济资助已无法直接弥补他们所面临的身心成长相对劣势,高校基于文明社会弱势补偿理念,就需要为经济弱势本科生提供非经济补偿。在解决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问题时,经济资助是基础,还需要辅之以非经济补偿。经济资助直接以物质的方式给予经济弱势本科生帮扶,非经济补偿则主要以非物质形式帮助经济弱势本科生,其内容有解决经济弱势本科生心理问题的心理援助、思想问题的思想援助、辅导学业的学业援助以及培育能力的能力援助等。为经济弱势本科生提供非经济补偿,目的在于在保障这一弱势群体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与非经济补偿相对的概念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经济补偿,但是经济弱势学生非经济补偿与经济补偿并非是绝对区隔开的,有时在同一种形式的经济弱势学生补偿行为中同时存在经济补偿与非经济补偿元素。譬如对贫困生开放的助教岗,经济弱势本科生可以通过助教这一岗位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和补偿,这是非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担任助教这一工作得到直接经济补偿。质言之,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具有补偿的非直接经济性,而又往往能够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补偿提升。

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公平三原则理论。首先是自由原则,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获得和他人相同的、最广泛的自由的权利;其次是机会的平等原则,即有关社会上的职位、地位和利益应该向每个人开放;最后是差别原则,即用补偿的办法来保障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者的利益。[4]根据罗尔斯公平三原则,为经济弱势本科生提供的非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个体所拥有的资本可分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四种形态,且这四种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象征资本只是前三者的延伸和固化。[5]可以观察到,经济弱势本科生一般地除了在经济资本上弱势外,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上也处于不利地位,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非经济补偿正是罗尔斯差别补偿原则的要求,而非经济补偿对经济弱势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它具有“具体化”“客体化”和“制度化”三种形态。其中,具体化的形态表现为修养、学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性情等,客体化的形态表现为书籍、乐器等,制度化的形态如证书等。[6]文化资本是个体和家庭在社会经济优势环境中所拥有的首要资本。[7]有研究表明,与非经济弱势本科生相比,经济弱势本科生不仅在经济资本上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在具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方面也处势不利。如生活中涉及的聊天内容、兴趣爱好等会让贫困本科生感到苦恼。他们害怕在同学讨论旅游攻略时插不上话;也不敢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因为怕同学嘲笑自己的品味差;害怕和同学一起去高档餐厅,怕因为自己不懂如何点餐而被嘲笑。[8]此外,经济弱势本科生比较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学习,没有非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兴趣广泛。[9]高校作为经济弱势本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场域,会对经济弱势本科生具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积累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之初,向经济弱势本科生讲解大学生活的特征以及大学学习方式的不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能让他们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辅导员与经济弱势本科生面对面的心理交谈,能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正视差距的存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文化资本维度对经济弱势本科生实施的非经济补偿,对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资本是指不同规模与量的社会网络,是一种交往能力的体现。[10]社会资本存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关系。经济弱势本科生由于与非经济弱势学生相比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他们往往面临更多的挑战。在交往的过程中,贫困本科生通常会表现出自卑、无所谓、焦虑、郁闷、多疑、嫉妒、虚荣等心理问题。[11]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与人交往的困难,产生人际交往的困惑:他们既渴望与人交往,但又存在交往不适,处于困苦和矛盾之中,而难以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12]经济资助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弱势学生基础性的物质层面困难,未能直接解决他们在社会资本积累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大学可以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帮助经济弱势本科生克服内向敏感心理、培养对他人的信任、减少孤独感等;通过创设机会,加强经济弱势本科生与非经济弱势学生群体的沟通,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质量好的资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13]如上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能够在社会资本方面弥补他们的成长劣势。

经济资本是由生产的不同因素、经济财产、各种收入和各种经济利益组成的。[14]经济弱势本科生接受到的经济资助为他们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并使其得以可能完成本科学业,而非经济补偿也具有经济资本积累价值。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经济弱势本科生非经济补偿是通过精神层面、特别是在知识能力方面为经济弱势本科生积累潜在的经济资本做出贡献,而不是一种直接形式的经济资本积累,后者偏离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本科教育的职责范畴。所谓潜在经济资本是指一种将来能够积累更多现实经济资本的意识和能力。而一般地,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积累现实经济资本的意识和能力上与非经济弱势学生相比存在相对劣势,因此,作为非经济补偿,高校可以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对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与能力培训,使他们更好地具备职业岗位能力;[15]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榜样人物交流会,激发经济弱势本科生经济上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及通过组织拓展实践活动培养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这些都是以非经济补偿的方式促进经济弱势学生积累潜在经济资本的途径。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相关素养,即潜在经济资本能够帮助他们进入社会后积累更多的现实经济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