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认同:抵制理论视角下的政策认同
本研究的“认同”是指具有某种共性的群体成员对于某一事物的评价和认可度。政策认同指的是,接受过补偿政策的主体对于补偿政策及其实行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态度和赞同程度。从宽泛的意义来看,政策认同不仅直接包括了对政策本身的认可,而且还间接包含着对政策制定主体和政策执行主体的认同。[51]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为了避免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使其在本科期间获得公平成长,为他们提供各种补偿。国家实施的这一系列政策是“善”的,且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广大贫困学子的关怀,是让人觉得温暖,且产生感激之情的。那么,作为政策接受主体的学生对于补偿政策本身以及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国家和执行主体的学校、银行和政府的认同情况是怎样的?
S4:对政策的认同,不能说满意吧,也不能说不满意,有这么一个政策,总比没有要好吧。不管怎么样,补助的覆盖面广了的话,即使有再多的人“搭便车”,多多少少总能帮到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就是有价值的。
S10:评定基本上是通过个人报名啊,然后班级考核一下,再是学院评定,这样子嘛。我觉得肯定有一些不真实的地方,你总不能强制让一些自己不想申请(补助)的贫困生去报名,但是另外又存在一种情况,有一些申请人的材料上面所写的就是过了……夸张。但是我觉得,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
S14:我觉得学校现在的评定方式还是在看成绩,因为我自己有奖学金,所以评定时我觉得还好。但是像我们班,的确有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家里确实很贫困的学生就没评上,(学校)相对来说在这方面做得欠缺考虑。(有些)真正贫困的人,他们没有得奖学金,也没有得到助学金,对他们来说,学习成绩不好,就连助学金都没有了。本来补助额度应该根据困难程度来定,但是我觉得现在的额度是根据成绩来定的。不是看你有多苦多难就应该得到多少补助,反而是在你贫困的基础上,根据你的成绩有多好来评定补助额度的多少。
S11:虚假,有是有的,因为它最终的审核是由学校这方面专门的老师负责,如果有些贫困生和老师认识的话,老师可能会给他们开个后门。我知道的,就是有个同学家里也是一般贫困,但跟那边老师认识,他就获得了特困嘛。这种情况比较难解决,如果说是完全的信息公开,这个问题可能是可以解决,但是另一方面要顾及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个人隐私,似乎又是不可行的。
S3:这个也不好评价,因为你说有些人经济有困难,那最直接的帮助就是金钱上的帮助,这个见效最快。(对于)精神上的帮助,你说他不一定听得进去。金钱上的帮助我觉得是最快最直接的,(这个制度)也没有什么好评价的,只能说它可能执行得不够好吧。
按常理,人们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时,心中总是充满感激之情,对于提供帮助的人也是赞誉有加。所以,作为政策受益者的学生对补偿政策的低认同度可能是让人出乎意料的一个访谈结果。但是结合前面的分析,其实这个结果又在情理之中。从访谈内容来看,学生对补偿政策本身也是比较认同的,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关于补偿名额评定方式、评定标准以及具体的操作等一些背离补偿初衷的操作,包括前文所论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在内,这些都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政策的执行并不是那么公平合理。
S1:我觉得现在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政策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受众面不够广,因为我身边还有许多和我差不多的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但是因为班级名额有限,不能够接受到补助,或者是隔一两年才有机会受到补助。还有的话,补助的力度也可以更大一些。
S8: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国家层面补偿政策了解不是很多。从我自己来看,大一的时候,对于补偿政策、人数完全不了解,后来听说有补助,大二大三才去申请。学生进校时应多普及些(这些信息),能够让真正需要这方面帮助的同学及时地得到帮助。还是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政策以及流程或评定方式,公开程度大些,群众也会更信服些。
S13:主要是在名额的评定方面存在一些有失公正的情况,一系列的,比如申请材料审核、班级评选、学校终审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不公正的情况,要想办法改进。
面对上面这些情形,联系前面的访谈内容,容易让人联想到“抵制”理论。抵制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再生产理论,学者们在对再生产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漫长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抵制理论。法国学者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研究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所经常采取的一些抵制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战术”。这里所说的“抵制”与我们日常讨论的政治生活中的抵制不同,它是基于微观权力思想的一种表征意义上的抵制,强调的是我们日常的权力关系,即权力的弱势方怎样在权力强势方的管制下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相对自由的天地。简单地说,就是大众在表面上承认主导文化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私下却在寻求不同的方式和借口,采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52]
对于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我们取其合理内涵。面对高校家庭经济弱势学生数量的增加,国家会同学校、银行等机构为他们提供无偿资助、奖学金以及偿还本金的助学贷款等,但是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并不是所有家庭经济弱势的本科学生都能享受到该补偿政策,也不是所有享受该政策的学生都是真的家庭经济贫困。一方面,学生接受补偿政策的制度规则,因为如果他们不接受这种规则,那他们就会失去享受补助的机会,甚至失去完成大学学业的可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遵循这些规则的同时,他们会在补偿政策制度的空间里采取各种各样可能的抵制行为,这些抵制行为有可能是主观故意的,也有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抵制行为,来为自己寻找一个行为的自由空间,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获得某种抵制的“快感”。
S12:同等条件下,如果别人在申请材料上都夸大(贫困程度)而你写得非常真实,那么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你肯定就比较难获得补助名额了。稍微写得那个(夸张)一点,别人也不会那么仔仔细细地一项一项地核查,也不好查啊。
S15:贫困生名额都会在学校网站上公布的,可能也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监督吧。可是这样,有些心理脆弱或者说是自尊心很强的同学,即使家庭再贫困,再怎么需要这些补助,他们也不愿去申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
S8:贫困生生活补助(国家助学金)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名额还算比较多,如果成绩好,还能申请针对优秀贫困生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助学贷款的话,虽然说不要利息,但是申请手续比较麻烦一些,而且毕业几年之内就要还清。两者相比较那肯定是选择免费助学金了。
以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抵制。这种抵制发生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之中,作为补偿政策实施的主要负责者的学校,代表强势者一方在学校内行使其权力,向家庭经济弱势学生提供补偿,而作为弱势者的学生一方,必须承担提供书面申请及证明材料的义务。学生会按照学校的要求提供相应的申请及贫困证明材料,但是会对材料内容在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饰,使其有更大可能获得补偿名额。抵制理论认为,强势者在他们所构建的领域内行使其权力。[53]基于补偿评选公开公正的要求,学校需将获得补偿的学生名单对外公布,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学校将其弱者地位公之于众的条件,因此,他们选择放弃申请补偿,即逃离强者所构建的那个领域,放弃贫困生资格的申请就可以避免将自己的信息公开。德塞都认为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抵制行为往往会采取一定的策略。对于家庭经济弱势的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在我国的资助体系中,同时存在着无偿资助和助学贷款两种补偿形式,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出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申请者往往倾向于选择无偿的资助方式,这也是学生及家长在采取所谓的策略。
S7:毕业后,学生的就业情况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联系方式也经常改变,想着时间久了就能不用还了,因为学校和银行都无法找到其贷款本人,而自己是更加不会主动去跟银行联系的。银行要是一个个这样去追债的话,务必花费大量精力,有时付出的经济代价比学生所欠的贷款数量还要高,这样银行也划不来,就有很多(贷款的毕业生)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
S3:有些人就是毕业后有钱也不还,因为他想着反正这钱也不是哪一个人出的,而是国家的,国家也不缺这一点钱,不要白不要,而且那么多人不还,我一个人不还也不能拿我怎么样,(他们)抱着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贫困学生对补偿政策的抵制有的是通过采取一定的不那么外显的策略,我们暂且称之为隐性抵制,而有些学生的抵制则是明显而直接的,我们称之为显性抵制。如上面所述的对助学贷款的拖欠,就是简单直接的抵制行为。一般地,显性抵制会产生比隐性抵制更大的影响,如较高的助学贷款拖欠率经各方媒体报道后,严重地影响到银行的放贷积极性,也对大学生的诚信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隐性抵制如学生隐瞒真实信息、隐瞒申请补偿的真实意图等,则是学校、银行难以察觉的。
S9:我觉得首先实施起来要有一个监管体系,因为实施起来真的是各种(问题)五花八门。落实政策时,真的是偏离目标好远了……我们学校还算好了,像内地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就有点那个(违规操作)了。还有一点就是对受助者的监督,既然(补助)给他了,就是要发挥这个作用,因为有一些人,虽然是接受了,但是他还是学习没有什么提高,也不懂珍惜,花钱没有节制,大手大脚的。
抵制行为一般是指在人的主观意识控制下,在遵循一定规制的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自我行为,可以说是有意为之。但是从贫困学生对补偿政策的态度和行为来看,我们发现有些抵制行为并不是他们故意为之的,即学生并没有这样的主观意图,但是却造成了事实上的抵制,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预期的结果相反。比如,某些有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消费理念的学生去申请补偿,只是想简单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或者这只是他们的一种消费习惯,并没有主观上的对政策的一种抵制意识,但是将本应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的经费用来挥霍,实际上就与补偿的目的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