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在合作或交易的双方,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充分的信息时,就会利用自身拥有信息的优势而采取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13]对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经济补偿存在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其一是事前信息不对称,即经济补偿评定过程中或者说补偿资金发放前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其二是事后不对称,是指补偿资金发放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理论上将事前信息不对称称为“逆向选择”,将事后信息不对称称为“道德风险”。[14]

首先在对家庭贫困本科生的认定方面,高校无法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全部信息与学生相对了解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产生信息不对称。其次,我国高校目前认定贫困本科生主要还是依据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和当地民政部门的证明。这些依据可能会受到学生(及其家庭)单方面操作,这种操作就会产生“伪贫困生”。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可能促使学生为追逐利益而“逆向选择”成为“贫困生”或“特困生”。高校补偿名额有限,“逆向选择”使得一些真正的经济弱势本科生没有受到补偿或补偿没有达到应有的等级,这就使得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效率与效果大打折扣,与经济补偿政策应该坚守的有效性原则相悖。同时也会对真正的经济弱势学生不公,从而违背经济补偿的公平性原则,而补偿活动也会因此失去或降低了自身的教育关怀性。信息不对称还体现在补偿完成之后。国家对经济弱势本科生实施补偿是为了帮助和鼓励他们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所以学生应将受助资金合理用于学习和生活。学生接受补偿之后,可能将补偿资金肆意挥霍、购买奢侈品等,高校无法直接获得受助学生如何使用补偿资金的情况,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可能违背补偿政策本身的出发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之所以“弱势”,可能是由于家庭低收入、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原因,但是这些致弱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个体行动而消失,但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补偿工作完成后,且学生依然受到补偿,显然这是因为事后信息不对称所致。事后信息不对称除了会降低经济补偿的效率,以及损害公平性外,还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诚信缺失、品行不端等不良品格形成的道德风险势必会削弱经济补偿的教育性。由此看来,信息不对称在经济补偿中的危害较大,会触犯到经济补偿应当把握的每一条原则。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尚没有建立实施严格的个人资产监控制度,家庭资产信息收集不充分,并且有效合理分享相关信息的机制缺失,所以在经济弱势学生经济补偿中所需要的信息对称这一基础性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在较大程度上存在,这些都有悖于经济弱势学生经济补偿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