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与“烦”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生活也可以是五彩斑斓的,他们可以加入社团,可以竞选学生干部,或者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在大学这样一个奇特的场域,他们有意地磨炼着自己。
S1:我大一时曾去青大队做志愿者。那时候觉得其他的工作做不来,我当时面试的时候也是跟他们说我是贫困生,其实我当时也是想锻炼一下能力嘛。我觉得是正确的,加入青大队后,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学习。我觉得读大学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是这里很多同学经济条件都非常好,但他们学习也会非常努力,这与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有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最初是奔着锻炼能力的目的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眼界不仅得到了拓宽,队友们的友爱也让自己感受到了温暖,同时,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自己的某些观念也得到了改变。
S2:我大二做生活委员,大三做体育委员。因为我大一时是一个很沉默的人,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去图书馆,很少跟别人在一起说话。当班干部以后,感觉跟班上的人会多沟通些,自己得到的信息也更多了。特别是转专业和打排球赛的过程中,就认识了很多同学,而且举办阳光体育(活动),在主持过程中,就会逼自己去。因为你要号召所有人,当时声音很小,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短板,就逼自己不断地去改,在这方面就是逼自己去。
家庭经济弱势学生也不都是一直很被动,在磨炼自己能力意识的推动下,他们也会勇敢地迈出脚步。
S10:我大一任的是班里的文艺委员,然后在党组织里当策划组的副主任。我个人觉得担任学生干部对个人还是有锻炼作用的,尤其是进入大学,如果你什么都不干,要专心学习的话可以,但是你光学习肯定没用的,你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能力)嘛。像当学生干部,你就可以锻炼你自己的工作能力,当学生干部你还要和其他人交流沟通啊,都有很大的锻炼作用。当学生干部你还可以和班以外的同学交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相对于同班同学来说,你和她们的关系更亲近一点。
能力,可以说它是连接目标与行动之间的纽带。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加精细化,知识结构出现多元化的特征,各行各业对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条件:不仅要求就业者具有更丰富的专业所需知识,还要求就业者具备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的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单靠读书是很难养成的,所以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要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就必须在多方面锻炼以提升能力。
虽然担任各类班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锻炼沟通能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担任干部也不例外。学生干部需要处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会占用他们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在这一点上,有的受访者表示在担任干部期间很“烦”。
S4:主要是我感觉这种东西还是很烦的。我们专业像大一和大二,课都挺少的,但这学期,课程也变严了。城乡规划赛,我们学校算是比较差的,今年要搞培训什么的,要内部通过评估,老师要求也稍微严了点。这学期课程本来就多了,现在是搞助学金的,一周五天,早上除了上课就是在老师那边给老师帮忙啊,有的时候中午还要开会,晚上回来还帮着填表格。这种就比较忙,有段时间特别忙,就把自己搞得特别累,特别“烦”。
“烦”既为一种心理活动,如急躁、苦闷,也是一种情绪,如厌烦。[67]访谈的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因为学期课程很多,当天课程结束还要帮忙处理助学金的工作,这让他很累,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烦与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