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增长近10倍,平均增长速度达9%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也有很大改善。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达到0.47。[1]

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带来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均,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例外。教育不公和贫富不均总是相伴相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的不公平发展又将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和教育不公平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等使命。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自1997年教育部做出高等教育扩招的决策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激增,近年来虽然扩招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从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人数依然达到698万。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收费上大学”取代“免费上大学”,近十多年来,高等教育收费的增长速度超过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给不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负担,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在整个同伴群体中处于弱势的本科学生无法获得公平、稳定和有所依靠的学习环境。

为了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能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学习来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国政府一直在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资助体系而努力。经过一直以来不断的实践与改善,目前已形成一套比较丰富的补偿资助政策体系。这些补偿政策的实施到底有没有真正实现其价值,作为补偿政策最直接受惠主体的受资助学生有资格来回答。那么,在他们眼中:(1)现行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实施得怎样?(2)补偿政策对受益本科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3)受资助本科生对补偿政策的认同情况是怎样的?

基于如上问题,我们对A校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体验开展研究,以期得出补偿政策的现实效果与不足之处,为决策部门完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本研究在对抽样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扎根理论为基础,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作为分析工具,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注重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受助经历的倾听,立足于其真实感受,以得出他们最为真实的关于补偿政策的体验。研究力求通过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对补偿政策的体验而追寻体验背后的意义。通过质性分析软件来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访谈数据进行挖掘,不同于以往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分析,是一种充满新鲜生活气息的研究路径,能促进教育研究的多样化。研究使用了信息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不同学科视角,开阔了此领域研究,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问题一直为政府和社会所重视,本研究从接受补偿政策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角度来解读我国现行政策的实施情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政策的评价认同,切实从学生角度来解读补偿政策,并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探寻补偿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优化的方面,有助于切实解决补偿政策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改进思路和参考依据,具有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