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

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是20世纪早期美国社区改革者莱达·汉尼芬,她使用社会资本来代表个人或家庭在日常互动中的资产。此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表4-1所示。

表4-1 社会资本的概念梳理

续表

注:本表由整理方然[54]与姚福喜等[55]有关社会资本概念编制而成。

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建立主要是由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三者完成,此后不断完善。布迪厄在进行社会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其自身的理论归结为“实践理论”,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场域、习性和资本。[56]根据布迪厄的资本划分理论,资本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形式。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林南强调社会资本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这一资本的实现对个体、组织以及社区而言,都有助于其目标的实现。在其社会资本模型中,突出强调了三点:首先是社会资本的投资;其次在于社会资本的获得和动员;最后是社会资本的回报。这一模型完整呈现了个体在群体中通过关系所获得资源的过程。重点在于得到的回报,而获得的回报又是以表达性和工具性回报为典型,表达性的回报是以维持已有资源为主,工具性的回报是以获取有效资源为主。[57]薛在兴对社会资本作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社会资本是指认同关系的工具性价值。[58]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社会资本”概念主要是基于对以上学者的社会资本认识的理解,对社会资本测量的依据也来源于此。社会资本,就其本身而言,主要强调三点:体制化、关系化和网络化。这种集合体就如同是某一个体在对应的群体中,该个体既要遵守此群体的体制和规范,同时,又要利用与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关系来实现个体自身的价值或者为群体的发展获得所需要的“资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就个体而言,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本量的多少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要有可以利用的关系网络,例如,学校中的学生可以利用校友资源;其次,所进行的社会资本的获取是要有利的,既可以是情感的满足,也可以是实质利益的获得;最后,还应当包括可以利用的网络规模的范围和强度。这一点与个体在此群体中所处的结构位置有关,其结构位置越高,或者是等级地位越高,那么,其相应的网络规模的范围和强度就越大。

本研究将依据帕特南有关社会资本的理论从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三个维度来测量社会资本,原因如下:首先,将社会资本理论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组织群体层面,这与本研究的主题吻合,研究重在通过对本科生这一群体的调查了解其社会资本现状。其次,其理论强调社会群体的自愿参与程度。基于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研究者尝试对社会资本进行如下定义: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社会组织在社会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社会规范环境下所能够直接和间接利用的人际量和对他人或者群体信任状况的综合资本占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