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政策的实践
补偿政策的实践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某些补偿政策,对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进行的思考,或者介绍某项补偿政策的实施情况。研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认识,以促进这些补偿政策的改进或倡导其广泛实施。
美国佩尔研究所(Pell Institute)根据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如果我们期望建立一个向所有公民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机会,使所有公民无论收入多寡,都能获得大学文凭的社会,那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增加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资助是提高大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的必要措施。[9]
英国学者苏珊·泰勒(Suzan R.Taylor)和莎莉·贝克(Sally-Ann Baker)概述了在威尔士高等教育机构体育与运动科学系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生资助项目的探索性研究,详细介绍了同伴支持小组这种学生资助项目的实施及其对参与者的影响,并且认为该种资助模式应普遍应用到大学中去,以发挥其促进积极行为和改善沟通技巧等的作用。[10]
莫纳什大学迈克尔·朗(Michael Long)教授研究了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给本国高校大学生的补偿措施,对其中政府提供的费用援助(assistance with fees support)和收入支持协助(assistance through income support)两种主要财政援助模式进行了详细说明。[11]
罗伯特·透寇珊(Robert K.Toutkoushian)和沙斐格(M.N.Shafiq)阐述了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财政资助的形式,并对政府的财政资助和按学生需求评定奖学金的两种援助形式进行比较和对照,主张以按学生需求评定奖学金的资助形式为主。[12]
《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研究》一书研究了美国低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中学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情况,指出了政府和社会保障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和权利的重要意义。[13]
国内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补偿政策的实践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资助体系运行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任学锋和徐涛主编的《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研究》[14]、杨克瑞的《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15]、楼世洲和邬敏燕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和运行机制的研究》[16]、柯文进的《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分析》[17]等学术成果对我国现行学生资助体系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二,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中外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同及国外资助制度对健全我国资助制度的启示。张民选的《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对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资助理念、资助方式和“资助包”等进行了研究,探寻其中可供我们借鉴的制度安排;[18]甘永涛在《历史视野中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对中外高等教育补偿政策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就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经济或其他方面的补偿政策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19]袁连生对美国高校学生资助需求公式的计算方法、理论依据进行了详细介绍,为我国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的建立提供参考;[20]荣黎霞对印度和南非这两个发展中国家为推进教育公平所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从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了能增进我国教育公平的经验。[21]
第三,对某一项特定资助政策的实践进行的研究。李红桃在《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中对国家助学贷款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其发展趋势;[22]陈道华认为勤工助学作为大学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主要方式之一,应将解决经济困难和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相结合,并实现发展形式的多样化;[23]孙绵涛和楚旋对免费师范生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思,认为这项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施面有限、内容不够全面等,还需进一步改善。[24]
补偿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以上研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各种补偿政策的实施情况,为了解补偿政策及其实施提供了参考,加深了我们对补偿政策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贫困大学生补偿政策的实践研究多停留在对政策内容实施的表象描述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探究;针对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部分对策建议较为宏观,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