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变迁的讨论

第四节 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变迁的讨论

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有效补偿是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扶贫战略和“教育脱贫”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相应政策的颁布实施具有一贯性,都体现出人民政府的“社会公正”和“弱势补偿”意识;同时近四十年补偿政策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变迁性。首先,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补偿需要有足够的资源配置,改革开放早期,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政府对以社会和市场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实施补偿的意识较为欠缺,所以在那个时期,补偿主体只是单一政府,政府需要统筹有限的资源来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进行补偿,渠道单一,资源有限。随着1993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人们对利用社会和市场机制来统筹资源的意识得到加强,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的主体也开始多元起来,不同形式的社会和市场主体如商业银行、社会基金等成为补偿主体。这种变迁对统筹更多资源来开展补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进行话语分析会发现,政府对补偿对象的认定越来越精准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我国尚未建立起严格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政府部门对居民个人财产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充分,甚至严重缺失,而贫困本科生的认定是由学生个人来申报的。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只有学生及其家庭准确知晓,这里就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形。基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部分学生个人可能出于“自利”考量,上报的家庭经济信息并不一定是准确的,而贫困生认定主体又难以对上报信息进行准确核实,所以就存在非贫困生搭了贫困生便车的现象,导致有限的补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2016年颁布的相关政策文本中“建档立卡”成为一个关键词,这标志着相关政策在补偿对象认定上正由粗放走向精准定位。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精准定位是提升有限补偿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获取上逐步引入了竞争元素。近40年来,政府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开始是“免费上学+助学金”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与非贫困生进行区分,所有本科生只要拥有“大学生”这个身份即可获取,这是第一层次的身份普惠;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加入了“奖学金”项目,引入了竞争元素,但还是没有把贫困生单列出来;第三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明确把“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作为专门的补偿对象,但是这还是一种“贫困本科生”的身份普惠,只要是贫困的本科生即可获得;第四阶段则是进一步引入了竞争元素。从政策的整体发展轨迹来看,政府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政策是在逐步引入竞争元素,日益重视提升补偿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弱势”一方面是经济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弱势带来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劣势,以及相应的“精神贫困”[52]。所以从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成长需要来看,政府的补偿项目理应是多样而丰富的,既有纯粹经济的,也有能力提升发展类的,还有综合式的。近40年的补偿政策变迁正是一个补偿项目从单一走向多样的过程,一步步地关切到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成长需求,从而助其“教育脱贫”。从现状和逻辑来看,我国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的完善也将会在如上四个维度继续推进。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2015-11-29)[2017-02-08].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2]窦卫霖,等.教育公平的话语分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11—112.

[3]窦卫霖,等.教育公平的话语分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91.

[4]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5]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S].1999.

[6]关于学生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S].2000.

[7]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S].2004.

[8]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S].2004.

[9]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S].1999.

[10]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S].1987.

[11]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S].1987.

[12]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51—163.

[13]关于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工作的通知[S].1996.

[14]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S].1999.

[1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S].1999.

[16]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S].2004.

[17]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S].2007.

[18]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新生资助有关工作的通知[S].2008.

[19]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本专科学生)[S].2014.

[20]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S].2016.

[21]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S].1952.

[22]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S].1952.

[23]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647—2649.

[24]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S].1989.

[25]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S].1993.

[26]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S].1993.

[2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1998.

[28]关于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通知[S].2000.

[29]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2.

[30]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S].2004.

[31]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S].2007.

[32]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及各项资助工作的通知[S].2012.

[33]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S].1983.

[34]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S].1983.

[35]严海波.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演变及现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63—65.

[36]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S].1987.

[37]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S].1987.

[38]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S].1989.

[39]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S].1989.

[40]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S].1989.

[41]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S].1989.

[4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1998.

[43]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S].1999.

[44]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51—163.

[45]薛浩,陈万明.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2(2):87—90.

[46]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51—163.

[47]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S].2007.

[48]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新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S].2007.

[49]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及各项资助工作的通知[S].2012.

[50]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S].2015.

[51]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S].2016.

[52]矫宇.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8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