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挑战”
“自卑”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心理学家阿德勒将自卑定义为:当个体面对一个他很难处理的困难时,此时个体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根本没办法解决面临的困难,这时所产生的内心情感。[63]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产生自卑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恐惧交往和敏感等。
S2:性格吧,有的时候我觉得我有点回避性,有点自卑。比如,出现很多问题的时候会不断地怀疑自己,觉得为什么努力没有结果。学画画的时候,自己真的很努力,周末自己一个人去学,别人都在休息,自己会在那里写作业。那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笨,特别是每当学跳舞画画,因为老师一直会在旁边说,当时看着心里会特别难受。特别是学音乐,别人乐感很好,你没有学过,你追不上。有些人学书法学得很好,那个时候你很羡慕别人,但是真的没办法。就像他们说的,从小学的啊,当时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现在钢琴的话,有些人是从小学的,你大学四年未必能追得回来。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我后来就慢慢地接受了。我其实一直想学书法,学艺术类的东西,我那个时候就觉得很无助。
来自广西的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浓重广西口音也会让其感到自卑,觉得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实在太大,严重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曾经白学了。
S2:其实我觉得浙江教育发展得比我们西部好很多,我们在广西学英语,口语特别差。像我们的普通话其实是有口音的,因为根深蒂固,你很难去改,使有意识去改,也觉得很无助。我考普通话的时候,第一次没过,就觉得我们口音是不是真的很重,是不是我们的普通话一点也不标准啊?那时候觉得我曾经学的难道都白学了?你会这样去怀疑自己,那种东西部的教育落差,会给自己带来一种很大的困扰,很挫败,不管你怎么追,也许追一辈子你都追不回来。这种感觉是最致命的。
有些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自卑主要表现为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S8:感觉还是比他们自卑一点,往往我们这些学生会比较在意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同样的出去娱乐的话,我如果和他们一起,但是我的经济条件却不能满足;而如果我不去的话,就会觉得我是故意疏远他们,故意不愿意和他们一起去玩。但是我又不能说因为我没钱,所以我不去,这样的话又碍于面子。在实际生活中会有这种(难于)选择的时候。
敏感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往往会想得多因而敏感。
S12:像我们内心还是有一点点自卑的,可能会比较敏感,想法可能会比较多。我见过很多真正家庭贫困的那种,不是像有的是假贫困生,我发现普遍地内心都还是有些自卑的,不是很开朗吧,在有些方面不太愿意跟别人接触,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不像他们那么(放得开)。有些人际交往圈子不是很大,我和我室友,她也是贫困生,我感觉我们俩性格是差不多的,很少会去讲话,不会是很主动的那种。和陌生人交往不会主动,会很羞涩。有一种自卑,就是不太敢,其实是害怕的那种。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会敏感,会想得多,那么他们到底在乎的是什么呢?
S11:一些贫困生顾虑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她会觉得别人会不会看不起自己,因为她家里比较贫困,也没有什么好的衣服、鞋子。就是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有一些人会觉得,会不会有的人觉得自己看起来不像贫困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又不贫困还要去冒领资助名额,他们就会觉得你这些钱拿过来肯定就是去吃吃喝喝。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因为受到资助,他们会从心里感到“贫困生”这个符号走到哪里都会跟随自己,由此担心他人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土,同时也害怕自己的行为与“贫困生”的身份不符。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自卑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他采取某种行为,克服并超越这种状态,做出补偿。[64]“补偿”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个体因自己的缺陷或能力不足遇挫陷入自卑时,以求在其他方面取得成绩,弥补自卑心理。
S1:上初中时,我觉得我不是很聪明的,我其实一直属于很拼、很努力的那种。水平只是中等,所以就只能通过自己努力。那个时候觉得家庭条件不好,亲戚也并不会很那个(帮忙)。有一次,突然在初中的时候考过第一名,从来没想过我会得第一名,你会突然感觉到被聚焦,被关注,突然觉得你受重视,所以就开始(更加)拼命努力学习。正好那个时候,我们村有人在我们学校工地上工作,看见我的名字在光荣榜上,村里就传开了,没想到她家庭条件这么苦,成绩还这么好。突然感觉自己地位就抬高了,我就开始觉得我可以通过这个东西弥补某些东西,所以我一直觉得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弥补其他的。
许多经济弱势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学、老师和亲戚面前会显得自卑,但当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并且这些成绩可以提高自身地位并带来优越感,以弥补因家庭经济的不足产生的自卑感时,他们便会努力去学习来维持这种优越感。当进入新的环境,发现自身的优势无法体现,原来的优越感便会消失,这时会产生新的自卑。
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除了面对心理上的自卑外,学习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学业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其中只有少数经济弱势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大多数中等偏下。“我觉得自己水平算是比较低的。我的名次就快见底了。”这是S12在描述自己的学业状况,S8则形容自己的学业状况为“不容乐观”,他说如果从名单最后开始看,很快就会看到他的名字。影响他们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
S11:大学课程比较难嘛。大一时候,如果该科有问题,老师会有答疑的时间,去问老师后好像就没什么问题了。后来上其他课没有答疑的环节,基本上老师讲完就走,有些课没有听得太懂,而且你自己看的话也不是很懂,去问老师的话也不太好意思。高中的时候,大家一般课间都会讨论题目,有时候一起写作业,但是大学就没有了,都是一个人刷题目,就是难找到和你一起讨论题目的人。
高中阶段的学习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有固定的教室和座椅,同学之间主要的交流场所都集中在了教室,大家共同的目标是高考,所以同学之间交流也方便,加上早晚还有自习,老师也会定期答疑,这些条件是方便学习的。到了大学,学习方法就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压力变小,学习氛围也没有高中浓厚,也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们上完这堂课还得赶下堂课,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很多家庭经济弱势的本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从而影响其学习。
S12:学计算机(专业)嘛,英语又比较重要。我小学英语还挺好的,初中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怪那个老师还是我自己,那个老师给我讲高中的内容,心很痛。他说你们以后会学到,他就讲那些内容,我就完全听不懂,特别难,基础没打好,到高中就这样混混过来了。大学之后,英语课也上,但是感觉以前基础就差,大学英语根本不能上。我去年考六级挂掉了。
不少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来自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那里特别是乡镇学校教师流失率比较高,许多学校缺专业课老师,英语课都是由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教师教,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堂上,他们只为教英语而教英语,不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课下较少接触英文书籍、英语电影,他们只为应试而教育,试想在这样一群教师的培养下,学生会有怎样的发音,会形成怎样的知识结构,他们如何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另外,许多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因为经济所限,课外难以参加辅导班,英语学习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严重影响大学英语学习。
以上学习困难是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他的像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艺术功底、学习方法难以掌握等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