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论与讨论
(一)不同家庭经济水平本科生的社会资本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本科生的社会资本状况在不同水平的家庭经济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资本需要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直接或间接获得。在学校这样一个场域中,学生所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又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必然会导致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学生之间的竞争,正是由于场域的存在,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在相应的社会结构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其自身所能利用和调动的资源也相对较多,这些直接和间接利用的关系有利于其社会资本的改善。迈克尔·J.怀特和盖尔·考夫曼强调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必然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但是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关系。他们认为父母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经济水平高的家庭中,父母扮演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8]
不同家庭经济水平本科学生在大学场域的社会资本积累差异缘于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规模效应。社会资本是一种特定的资本形式。资本具有规模效应,也就是拥有的存量越多,越容易产生更多的增量。相较于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家境较好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是存量,在既有存量的基础之上,他们因为规模效应,更容易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则相反,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量较少,则很难轻易地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二是主动效应。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在拥有较少经济资本的同时,因为其成长和早期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在个性上较为内向,甚至自卑而敏感,在社会交往上拥有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则显得不足。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这种普遍的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往往会制约其在大学场域的社会资本积累。
(二)本科生家庭经济水平对其社会资本状况存在显著影响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水平与其社会资本的相关系数为0.298,接近中度相关0.3。将社会资本的测量范围限定在特定的群体本科生上,家庭经济的优势难以直接“干预”在校学生的社会资本积累,但却能够间接地在学生就学、就业的过程中提供较大的帮助,比如学生在入学和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其背后家庭的努力。本科生作为在校学习的主体,往往难以有效识别其家庭经济优势给他们带来的社会资本的提升,学生甚至不能有效辨别家庭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资本,意识不到其家庭经济优势所带来的社会资本优势。所以单一地从学生的问卷填答上难以完全看到这种因为家庭经济弱势所带来的自身社会资本差距。在理论分析层面,家庭经济水平与其社会资本的相关关系并没有预想中高的合理性可以得到解释。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水平对本科生社会资本的解释度为10.9%,这就意味着还有近89%的社会资本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并不一定会主动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来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和人际规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并非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的社会资本完全是建立在其优越的经济基础之上。事实上,学生的家庭经济的优势也很难完全充分内化到学生的具体生活和学习中。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也有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学生作为朋友,同样的,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学生中也有家庭经济水平高的朋友。当然,这里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社会资本与工具性行动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存在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有益于自身需求而进行的行为,这一行为能够使其接触等级地位更高的关系。[69]所以,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学生也会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某种处境而与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伴随有非情感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存在诸多本研究没法一一探索的影响因素。因此,家庭经济水平尽管对本科生的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影响,但在解释和预测本科生的社会资本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度。
整体来看,本科生的家庭经济对其社会资本产生显著影响,学生在家庭经济方面的弱势同样导致其社会资本处于弱势。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先赋性因素产生的代际复制加剧。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其家庭经济的优势还是弱势,都是一种先赋性的影响因素,这种因素如无遇特殊的变数会在代与代之间不断叠加,原本具有优势的家庭这种优势会逐渐明显,劣势家庭的劣势也会逐渐突出。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个体经历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经济水平的不同,受此影响的还包括其人际交往关系的范围和强度或者称其为社会资源支配的拥有量。在经历不断的迭代复加之后二者之间的阶层差异会愈加显著,一个体现就是,在拥有的社会资本量上的差异更加明显。二是后致性因素在改变青年阶层命运过程中作用的日趋弱化。个体的成功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后天因素的作用应更为重要。但是在当前难以否认的是,个体努力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在下降,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在降低。“富二代”“拼爹”等词语的涌现,也是阶层固化的一种话语体现。[70]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水平与本科学生社会资本积累状况存在接近中度的正相关,本科生家庭经济水平对其社会资本状况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经济水平能够预测出本科生的社会资本状况。所以,研究认为,家庭经济水平对本科生的社会资本积累状况具有显著影响。
(三)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在社会资本的多个维度存在不足
本研究在做差异分析时发现,家庭经济水平低的本科学生在社会资本的人际关系交往、参与社团活动、校园娱乐活动和对亲友的信任等维度存在相对不足。
家庭经济弱势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通常弱于家庭经济优势学生。一方面,经济弱势家庭的学生往往缺少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难以打破现有的关系圈,出于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将自己限定在一个固定的、自认为能够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个体经济状况的好坏关系密切,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一现象不仅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现状,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在校园内人际交往的写照。经济弱势学生在参与同学聚会或娱乐活动方面较少,其中一个限制因素就是其经济状况不良。同学间的聚会、娱乐少不了会有经济消费的支出,不参加难免会疏远与同学间的关系,经常参加势必会对自己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因此,采取减少消费、娱乐活动多数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与学生自身的家庭经济水平有关。另外,在参与社团和校园娱乐活动方面与经济优势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弱势学生也有所欠缺。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还在对亲友信任上低于家庭经济优势学生。但是这并不能认定经济弱势学生对亲友信任度低,只是从数据呈现结果来看,比具有经济优势的学生的亲友信任度要相对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