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与学位论文
[1]艾尼瓦尔·亚森.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以大连市部分高校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2]白华,徐英,李诺枫.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过程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3]毕芙蓉.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J].理论探讨,2015(1).
[4]毕鹤霞.国内外高校贫困生认定与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9(1).
[5]卜长安,乔琨.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蔡连玉,易娟.大学的就业责任及其履行困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7]蔡连玉.论微观政治视角下的高校学费抵制[J].江苏高教,2008(1).
[8]蔡连玉.优质教育管理的标准及其实现路径:人性假设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1(1).
[9]查婧.家庭对文化资本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陈道华.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路径[J].高教探索,2005(4).
[11]陈华平.试论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功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12]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13]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14]陈岩.医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15]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6]陈智旭.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4).
[17]程然.“符号自我”的构建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课程教学研究,2013(8).
[18]程新奎.经济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布迪厄理论解析华东师大本科生群体的内部差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
[19]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20]戴芸,夏拥军.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和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1]丁笑炯.从经济收益到学生体验:英国高校留学生政策转向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22]董丹辉.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分析[J].传播经纬,2015(2).
[23]董泽松,马雁琳,傅金芝.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社会生活适应研究适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8).
[24]杜瑞.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1.
[25]杜社会.美国“肯定性行动”中的族裔优惠与宪法平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4).
[26]范梨新.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及民族认同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2.
[27]方清云.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8]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学习适应的初探研究[J].心理学探析,2002(1).
[29]傅松涛,刘树船.教育生活简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0]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1]甘永涛.历史视野中的大学生资助政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32]高芳祎.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财政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加州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33]葛盈辉,朱之平.澳大利亚大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6(6).
[34]桂富强.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35]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36]何志华.非正式群体与彝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以成都某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5).
[37]黄彩文,钱春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和谐校园建设:基于云南民族大学的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4).
[38]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7).
[39]黄建美,邹海贵.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40]黄素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3.
[41]黄盈盈,潘绥铭.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42]冀军.人际信任与家庭收入、职业特征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成都市大样本社会调查[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3]江小平.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问题》[J].读书,1987(5).
[44]姜旭萍,姚娟.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45]蒋文能.搭便车、集体行动与国家兴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J].学术论坛,2009(11).
[46]焦炜,刘孟玥,张国艳.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以高校省高校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
[47]矫宇.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脱贫”与“心理脱贫”[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8]金文.基于Nvivo的课堂视频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9]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0.
[50]柯文进.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1(6).
[51]李爱霞.教育公平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
[52]李东霞.浅析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7(3).
[53]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54]李辉山,包福存,何蓉.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影响研究:以兰州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为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
[55]李丽萍,张月.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3).
[56]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7]李昕,俸娜,闫春平.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6).
[58]李勇,王亚锋,张艳红.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
[59]李长健,罗洁.基于和谐视角的选择性行政行为制度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0]李志刚.论“教育生活”[D].郑州:河南大学,2005.
[61]梁军.公平正义: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及资助的根本价值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中).
[62]梁前德.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消费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2662名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为例[J].江汉论坛,2009(8).
[63]刘宝存.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发展·争论·未来走向[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4]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65]刘芳.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资本与就业选择[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6]刘浩强,张庆林.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7]刘佳.文化资本积累与转化视阈下的大学生考证热[J].理工高教研究,2009(6).
[68]刘礼艳,刘电芝,严慧一,等.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保护性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69]刘联,彭友霖.高校贫困生超前消费现象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32).
[70]刘喜东,刘颖,李柳情.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良,2008(6).
[71]龙宝新.论仪式文化对教师教育生活的建构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
[72]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73]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74]楼世洲,邬敏燕.大学生资助政策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
[75]陆慧.论专科生的文化资本积累与择业[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6]罗菊花,金水高,翟凤英,马林茂,于文涛.家庭经济状况评价指标探讨[J].卫生研究,1996(12).
[77]罗筑华,陈熙,占红星.独立学院贫困生国家助学金评定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
[78]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价值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9]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
[80]马俊.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81]马梅芳.农村贫困女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82]宁洪颖.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83]宁宇.A校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体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84]潘立.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策略思考:基于对申请者诚信的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7).
[85]潘勇涛.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J].江苏高教,2010(5).
[86]祁型雨,李腾达.教师政策体验的基本范畴及其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87]谦立,肖力.福柯的微观政治[J].中国研究生,2008(6).
[88]强晓华,查晓虎.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及其在职业获得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9]秦惠明,李娜.农村背景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大学场域中文化作为资本影响力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
[90]秦云,葛明贵.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1(1).
[91]荣黎霞.发展中国家如何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以印度和南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2).
[92]邵平.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93]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94]司劲松.澳大利亚现行高等教育资助政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2(4).
[95]斯日古楞.内蒙古中职学校蒙古族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及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96]宋卫民.浅议贫困大学生消费自卑心理[J].商场现代化,2006(14).
[97]苏鑫.家庭经济水平与本科生文化资本状况的相关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98]孙海波.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考证现象: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与经济资本的相互转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
[99]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00]孙来勤.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L镇中学六位农村教师日常叙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1]孙丽璐,刘燕.国外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
[102]孙绵涛,楚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103]孙涛,沈红.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国际比较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
[104]唐德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研究:以E大学的维吾尔族学生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5]唐科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新动向:学生收入支持体系一揽子改革解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0(2).
[106]通嘎.跨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7).
[107]童宏保.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与经济,2003(4).
[108]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109]王殿春,张月秋.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9(12).
[110]王甫勤.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111]王光炎,王佳,李继国,张心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112]王国红.试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认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113]王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新探[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14]王如鹏.简论圈子文化[J].学术交流,2009(11).
[115]王蕊.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16]王卫东.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社会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17]王欣瑜.生活与教育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18]王亚鹏,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4(1).
[119]韦春林.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120]韦璞.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经验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7(2).
[121]魏巍,李强.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22]文梦雪,陈竹,包卫.“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研究:基于生活与网络环境的比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1).
[123]吴斌珍,李宏彬,孟岭生,施新政.大学生贫困及奖助学金的政策效果[J].金融研究,2011(12).
[124]吴梅丽,周满霞,林小锋,等.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25]肖地生.美国肯定性行动政策探源及其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26]萧俊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与文化再生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6(4).
[127]谢秀琴.世纪初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
[128]熊静,余秀兰.研究型大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学习经历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129]徐丽红.高校帮困资助工作视角的差别性教育公平[J].中国成人教育,2014(1).
[130]徐震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31]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132]许进军,张含玮,姚艳红.贫困大学生的消费观[J].中外企业家,2013(32).
[133]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34]许殷宏,武佳滢.班级内教师权力运作的微观政治分析[J].中等教育,2011(3).
[135]薛浩,陈万明.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136]阎秀丽,苑旸,宋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
[137]严海波.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演变及现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138]颜明.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贫困现状与消费行为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39]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140]杨红英.当代大学生学术生活体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41]杨建新.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6(2).
[142]杨金江,苏永忠,李德波.彝族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以云南农业大学彝族大学生为例[J].消费导刊,2008(8).
[143]杨克瑞.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8).
[144]杨晴.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145]姚福喜,徐尚昆.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展[J].理论月刊,2008(5).
[146]叶菊艳.叙述在教师身份研究中的运用:方法论上的考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
[147]于胜男.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48]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
[149]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150]袁连生.美国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3).
[151]袁瑞宁.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152]袁小平.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研究:对NT大学的调查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3]岳磊.理想选择与文化抵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154]张二玲.家庭经济差异性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武汉职业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14(2).
[155]张剑波,潘留仙.民办高校兼职教师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5).
[156]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7).
[157]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58]张劲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2(4).
[159]张京玲.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60]张立英.谈发展性资助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意义与实践:以浙江省发展性资助实践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
[161]张民选.关于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政策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4(9).
[162]张清海.贫困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20).
[163]张锐.少数民族优惠政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0(3).
[164]张栓云.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65]张天雪.教育政策研究要关注校长的政策体验[J].中小学教育,2004(12).
[166]张天雪.论校长教育政策体验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6).
[167]张新劳.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68]张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江苏高教,2012(1).
[169]张玉婷.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经验:基于学生投入理论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6(6).
[170]张直.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政策改革: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视角审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171]章兴鸣.符号生产与社会秩序再生产:布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的政治传播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172]赵炳起,李永宁.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173]赵波.论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及对策[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74]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会学研究,2006(1).
[175]赵晓梅,刘少雪.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系统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176]赵长林,扈中平.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J].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177]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78]郑庆节.飘移之间: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建构与认同[J].青年研究,2010(5).
[179]周大雄,陈海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网络资本:拓展与重构:社会网络资本对高校贫困生职业地位获得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180]周芳.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
[181]周娟.社会资本概念与测量的理论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0(10).
[182]周全.教育研究的伦理诉求:兼论《贝尔蒙报告》[J].现代教育论丛,2009(11).
[183]周蜀溪.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关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184]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9(2).
[185]周霄汉,李侠.象征资本的运作及其不正当收益[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86]周小李.女大学生就业难: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重弱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187]朱亚鹏,刘云香.制度环境、自有裁量权与中国社会政策执行:以C市城市低保政策执行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88]驻澳大利亚使馆教育处.澳大利亚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J].世界教育信息,2002(8).
[189]祝怀新,李玉静.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改革新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