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生活

一、教育生活

“教育生活”是由“教育”和“生活”组合而成,因此要理解教育生活的内涵,应先了解教育与生活各自的含义以及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活的含义

首先,教育行为与人类活动一样久远,在相当长的时段里,它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之中。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社会生活经验,教授生产经验,让文明得以流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夸美纽斯指出,个体唯有接受适合的教育,他才能成其为一个人;[4]卢梭指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身体锻炼能够促进思想锻炼,思想锻炼又反作用于身体锻炼;[5]康德认为,通过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可以认为人是教育的成果;[6]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7]广义上,教育泛指能帮助人们积累知识、学习技能,并且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上的教育多指学校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有目标有规划地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希冀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改变的人类活动。[8]由上可知,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人。其次,教育的发展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是一个充满诗意又有些模糊的词。在英语语境中,“生活”有两种词性,名词“life”,表示生活或生计,动词“live”,表达为活着、生存(to remain alive)。在古文中,生活的含义与生存的含义相近。《汉书·萧望之传》写道,“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此处的生活表示的便是生存。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多与人们的生计活动相联系,如我们经常讨论的吃饭、学习、工作、人际和衣食住行等。概括而言,生活就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开展的诸多活动。

(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自有人类社会始,教育便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实质是教育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生活的凝练,教育能够推动生活的发展;生活能指导教育,教育则能为未来生活进行筹划;此外,生活使教育领域得到了扩宽。反过来,教育让生活的方式变得多样化。[9]另有论者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指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生活比较简单,此时的教育主要是教会人们如何生存,还未形成一种专门的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定的分工,如出现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局部的分工促使教育本身进一步分化,出现专门的学校教育传授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活出现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如城市人口增多,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生活的社会化产生了许多与此相配套的各种共同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教育也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而出现了公共教育体系。[10]概括而言,该观点认为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指出教育与生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因为教育与生活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生活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其实然与应然两重性的互动,教育则表现为追求积极的生命意义。两者的统一主要体现为教育从生活中来,生活也需要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也即教育。[11]

(三)教育生活的内涵

当前,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概念已在一些文献中出现。建立在各自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理解基础之上,学者对教育生活各有阐释。朱永新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和行动的方式,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是让所有接受教育的人过上快乐完美的教育生活。[12]赵长林等认为教育生活属于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此在的生活,而不是达成另外一种生活的中介媒体。[13]傅松涛提出教育生活就是人们的教育存在和活动过程。[14]李志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了教育生活,认为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而开展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展现自身生命存在的过程。[15]龙宝新划分了教育生活的维度,他指出教育生活包括日常生活(追求实质结果和外在效果为其特征)和符号生活(形象性和代表性为特征),亦即教育仪式中的生活。[16]

通过以上对教育生活阐释的梳理,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教育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属于生活的一个范畴;(2)教育生活发生在教育的活动过程中;(3)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目的是在教育中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4)教育生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育生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经历的教育与成长过程,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教育生活研究强调的是学生本位,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从学生丰富而鲜活的生活出发,并以此为研究质料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