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贷款危机的产生原因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积累个人人力资本,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一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所以进入大学学习的需求十分旺盛,经济条件十分窘迫的家庭也是如此。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公立、私立之分,私立大学一般收费相对高昂,进入公立高校就读的学生占据了入学人口的大部分。长期以来,美国(公立)社区学院都有着“付得起”“开放包容”的声誉。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即便社区学院平均收取的费用大约仅为四年制公立大学收费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仍然难以承担起所需花费。[23]综合多方因素来探究,美国大学生贷款危机的产生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教育市场化,学费水涨船高。高等教育曾经一度被视为纯公益事业。二战结束后,在《退伍军人法案》的支持下,超过200万的退伍军人从中获益并得以进入大学学习。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免费的。然而,在人力资本理论与新自由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里根政府不再将高等教育视为纯公共产品。教育作为一项个人投资,是改善自我、出人头地并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也是“美国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4]高等教育不再由政府免费提供,它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过去30年间,在知识商品化、教育市场化的形势下,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为取得更高的大学排名以谋求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纷纷进行扩张。高级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大型的体育场和豪华的宿舍楼等无一不增强了其硬件实力。而为建造、维护这些设施,大学又需另聘请更多的职工以满足日常运作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学术机构逐渐变身成为一个个大型的知识企业,而成本的攀升自然便以高昂“学费”的形式分摊给被其视为“顾客”“消费者”的学生及其家庭。[25]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在举国上下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境下,社会各领域及相关部门对政府财政援助的优先权进行了激烈争夺。然而,较之于医疗卫生体系、交通保障部门和监狱劳教机构等短期内投资易见成效的部门,高等教育在此类“资金争夺战”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26]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削减,而维持教学规模及大学日常运行的开销又分外庞大,为填补教育支出,高等教育机构只得通过裁减经费、提高收费的方式将成本转移到学生及其家庭身上。面对急速上涨的学费,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完成学业势必选择助学贷款以求减轻大学学费对其家庭经济造成的冲击。此外,学生贷款对商业借贷机构来说本身便有利可图,所以助学贷款供给旺盛。学费的提高刺激了贷款债务的增加,于是学生贷款市场进一步扩大。而投资于证券化贷款的高等教育机构便可在此过程中获利两次:一为学生缴纳的学费;二为学生贷款产生的债务利息。在如此可观的利润驱使下,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便十分热衷于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甚至不惜通过诱骗欺瞒的手段达成目的。例如,通过误导的方式给学生以学费较低的心理暗示,又或者偷换概念,将大学学费等同于大学所需花费,对入学后学生要承担的租房、出行、食物和医疗保险等生活所需费用避而不谈。[27]如此这般招收每一个潜在的大学生,不顾学生日后可能面临的巨额债务压迫,以达到机构盈利的目标。
资助体系陈旧,续贷还贷困难。尽管当前大学入学人数总量庞大、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多样,美国却依旧沿用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至今并无太多改变。对贫困生进行认定时,美国是通过预期家庭贡献(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EFC)的数值来决定学生是否具有申请联邦政府援助资格。具体计算公式为:预期家庭贡献(EFC)=(家庭收入+财产)-(平均生活开支×家庭人口)。而EFC的数值又需通过学生提供的自愿申请联邦政府资助表(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FAFSA)给出的信息方能计算出。[28]现行的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远达不到“社会公平”“机会均等”的政策目标。正如上文提到的,大学为谋求利益,降低入学门槛、鼓动学生贷款接受高等教育,而一旦这些大多数来自中下社会阶层的学生背负贷款步入大学校门后,很快他们就会遭遇入不敷出的窘境。原有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仅能分担部分学费,而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花费及其他学杂费则全由个人承担。这无疑给在校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应对课业提出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是维持生存所面临的经济挑战。相关大学生被迫纷纷去找寻兼职机会,而在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就连时薪异常低廉的工作都很难找到,更不用提这些兼职会不会与学生们的课表冲突或影响其规律的作息。又因一周工作时间难以达到领取政府所发放食品救济券的基本时长要求,许多在校生可以说是又困又饿地坚持去上课,其学习效率与品质可想而知。在此艰难条件下,部分大学生会选择申请更多的助学贷款以求结业,部分大学生则从全日制学习转为非全日制学习,或从四年制转为两年制。[29]而一旦学生做出后者选择,按照美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相关规定,当受资助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其应循的项目受助要求(如辍学或转全日制为非全日制),则极有可能要归还全部或部分的佩尔助学金。[30]续贷已然十分困难,而还贷则更为严苛。一旦未能及时偿还所欠学生贷款,就会引发滞纳金、附加利息及其他费用,原本尚能勉强承担的贷款如滚雪球般地膨胀,最终达到骇人的总额。在拖欠贷款的过程中,借款人时刻都要忍受着这些苦果。除了要应对专门的追款机构发来的雪片般的邮件、打来的无休止的电话外,个人的信用记录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这无疑使得借款人在贷款购房购车、获得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受到重重阻碍。更为残酷的是,根据美国相关法律,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大学生借款人申请破产,也摆脱不了必须还清助学贷款的宿命。[31]
就业市场低迷,大学溢价严重。接受高等教育本应是解决个人财务问题、提升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而贷款作为一种工具,用明天的收入为今天的消费或创收行为买单,同样也可能是一种理智决策。在知识商品化、教育市场化的浪潮下,大学俨然变身为兜售教育服务的“商家”,而学生则成为购买教育的“消费者”。将人生宝贵的几年时间和精力投入大学学习,获取象征知识与能力的学位证书,并从此获得巨大的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回报,即便要承担一定数额的助学贷款也是值得的——这便是人们时常接收到的、主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宣传。然而,事实经常并非如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大环境下,愈来愈多的大学毕业生挣扎在疲于维持温饱的困境中。相关研究表明,单论2014年,就有20%的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收入远低于高中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而17%的高中毕业生收入却远高于大学毕业生收入的平均水平。[32]换言之,目前拥有高学历已不再是获得一份稳定高薪工作的保障了。即便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份工作,也普遍存在着收入较低、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的问题,同时还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究其原因,可以说是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美国劳工市场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看着养老储蓄金的价值大幅缩水,越来越多人计划推迟自己的退休年龄,还有部分已经退休的美国人由于有经济压力而重返职场。同时,许多大公司由于经济不景气纷纷减少或停止了校园招聘。较之于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场老手,年轻人由于经历缺乏以及前辈们固有的对“85后”“90后”的负面刻板印象,往往要面对着更为苛刻严峻的就业形势。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诸如制造、服务以及零售等传统类型的工作岗位正在逐渐消失,而转为由自动化机器人运作。以上种种均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成为美国失业危机的重灾区。[33]学生们选择助学贷款的初衷是为获取一个更高的学位以期毕业后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但事实上许多人未能顺利结业或获得任何学位认证,而那些贷巨款得以结业并获得学位的毕业生也和前者一样,都承受着由失业和无法如期偿还助学贷款带来的紧迫感。斥“巨资”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前景一片黯淡,学生们遭受蒙蔽,其权益无疑被严重侵害。在投资预期与实际回报迥异的情况下,或失望或愤怒的人们开始反思质疑教育投资行为,即不惜借贷以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决定值得么?更多时候人们只是一味地效仿他人,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去真正思考入学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了理想的未来生活究竟该如何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