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策体验

三、政策体验

目前我国针对学生补偿政策体验进行的质性研究较为缺失,但是存在部分其他教育政策体验的研究成果。政策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互动,同时又侧重于主体感知的一种过程,研究起来比较费时费力。

祁型雨和李腾达认为教师并没有发挥自身在政策体验过程中应有的作用,致使政策缺乏科学性。由于相关的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教师成为政策制定的旁观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没有教师政策体验的政策是不可信的。完整的政策体验至少应该涵盖价值、过程及内容,并协调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教育政策的客观公平提供保证。实现教师政策体验的路径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25]

张天雪就校长的政策体验进行了探究,认为校长的政策体验对于政策的制定作用至关重要,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政策体验作为一种感悟和内心感受有着其自身的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校长政策体验的时候要运用多元分析方法。[26]他还通过对以往学者对教育政策主体中校长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到校长的政策体验。[27]

以上是对教师和校长两个政策体验主体的研究,学生的政策体验也具有探究的必要性。沈建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从体验的自由性、自主性、情感性、形象性和行为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学生体验的人文教育价值所在,并认为体验是作为一种活动或者过程而存在的。[28]丁笑炯从英国高校留学生学生体验的视角分析了早期英国采取的经济利益取向的政策的缺陷,认为相关政策导向应逐渐转向以学生体验为基础。他认为对于留学生的政策不能简单地以利益来衡量,应当重视留学生的体验,学生体验是学生所能确切感觉到的自身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或生活提供帮助;同时主张为学生提供融入当地文化、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才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29]

学生作为教育政策最终的作用对象之一,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更能适应自身的发展更有发言权。学生政策体验来自于个体对于自身所处的教学或者活动情景过程的感知,是对相关政策的效果的一种客观表征。对于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研究而言,应在研究中注重本科生的体验,并以其体验为基础来改进本科教育中的弱势补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