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统计

一、描述统计

(一)样本分布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题目主要包括: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及年级。具体分布如表4-10所示。

表4-10 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

调查学校为师范类型,在男女比例上呈现出较大的样本差,男生在数量上远少于女生,与实际情况相符。调查对象是否独生也与实际情况接近。理论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家庭经济存在较大差异,而乡镇属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为避免将其划分为二分变量所造成的差异不显著,由此根据研究需要将其设定为三项。从样本分布上看农村与城市样本数接近,利于后期研究的比较。年级分布上,因问卷发放地选择考研教室、图书馆和自习教室等地,较为分散,所以在样本分布上并未表现出较大的样本差别。

(二)家庭经济水平的分布

将被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得分进行求和,数据为正态分布的连续性数据。按照相应的高低分组标准将其分为高、一般、低三个水平。

家庭经济各维度下指标统计如表4-11所示。

表4-11 家庭经济各维度指标统计

表4-11中父母职业得分的均值为4.654,对于其整体的分布而言众数<均值,数据呈现负偏态分布,得分值偏低。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多数被调查对象的父母从事于得分较低的职业(职业的分类按照罗云[64]对父母职业类型的分类标准,数值越小,得分越低)。家庭收入均值为13.619,众数>均值,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得分值较高。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尽管有些家庭的父母职业得分低,但其家庭的收入并非一定低,家庭经济中部分来自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也包括其他可能收入,如已有房屋价值。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测量题目,其中有关学生在校花费的题目,不排除有学生在就读期间做兼职工作,这部分考虑在内,学生在校花费越高,客观上也会提升其家庭经济水平的得分,这也能够解释在父母职业得分偏低的情况下家庭收入部分得分较高,说明大学生渐渐趋向独立,不再单纯依赖父母的资助完成大学学业。应急经济能力得分均值为8.813,众数>均值,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得分较高。这一数据能够得到有效解释,随着政府政策的完善和相应的医疗保障,家庭应对疾病、失业等突发情况时的经济能力也在增强。

(三)社会资本状况的分布

将被调查对象的社会资本得分进行求和,数据为正态分布的连续性数据。按照相应的高低分组标准将其分为高、一般、低三个水平。

社会资本各维度下指标统计如表4-12所示。

表4-12 社会资本各维度指标统计

表4-12中社会网络得分均值为21.763,最小值为11,最大值为31,众数>均值,数据呈正偏态分布,被调查对象的整体得分略高,从整体来看社会网络状况较好。该维度除测量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外,还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娱乐、比赛活动的状况以及社团活动,更能符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社会规范得分均值为37.891,社会信任得分均值为33.451,二者的值均大于各自众数值,数据皆呈负偏态分布,相比而言,其整体状况稍微差些。就社会规范而言,因测量的对象为学生,其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较少,在社会规范的相应行为上的得分略微偏低仍可接受。比如,在集体规范的测量上采用的是比较普遍的测量题目,“您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您能够在国家需要时参军”,这样的题目与学生的身份有所出入。在社会信任维度中,从收集到的数据看,被调查对象在对家人、亲戚的信任程度上基本一致,都比较高,对邻居、朋友、同学和学校老师等业缘和学缘关系上人的信任程度次之,对陌生人和大众媒体的信任程度也基本一致,属于比较低的程度。总体分析,所调查本科生的社会信任得分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