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本科生
本科生与大学生范畴有异。在本书中,本科生是指从属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内本科教育层次的大学在读学生。本科根据不同的高考录取批次,可以分为一本、二本和三本。开展本科教育的院校又可以分为重点本科高校和非重点本科高校,但是这只是高校管理的制度安排,本质上都是本科教育。如上这些高校本科学生都是本书研究的指涉对象。
(二)家庭经济水平
关于家庭经济水平的含义,目前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知,概念使用上有的学者用“家庭经济条件”,有的用“家庭经济地位”,也有的用“家庭收入状况”。家庭经济水平难以测量的原因除了家庭经济水平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外,还因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下,家庭收入趋向多元化,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水平的评估基于个人感受,因此很难客观评判家庭经济水平的好坏。本书中的“家庭经济水平”指的是本科生家庭背景中的纯物质因素,因此指的就是本科生的家庭年总收入,并以本科生在校一年的必要支出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重做对照来考察本科生的家庭经济水平。
(三)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布迪厄提出,其目的是分析出生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就上是否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学术市场上得到的特殊利益,是否与阶层之间的资本分布状况相一致。布迪厄发现,和学校直接教授和完全控制无关的领域,如先锋派戏剧或爵士音乐,有上层阶级家庭背景的大学生,会比较有优势并容易成功。[65]这就说明排除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凸显其优势,并获得学业成功。在布迪厄著名的《资本的形式》一文中,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文化资本理论,把文化资本视作“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66]。在《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一书中,布迪厄首次明确指出了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即文化资本有具体(或身体)的形式、客体的形式和制度的形式三种。具体的形式或身体的形式,是个体经由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得到的一种文化能力,它会成为个体身体与精神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行为惯习、适应能力和人格类型等;客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体拥有的文化产品,如辞典、工具书、报纸和杂志等;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最典型的表现是学历,它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文化体制下所获得的制度性的资格与地位。此外,各类资格证书也可以被看作是制度形式的文化资本。[67]本书探讨家庭经济水平对本科生文化资本状况的影响,“文化资本”概念来源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文化资本的内涵和分类的理解也以这一理论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