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社会生活
在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社会生活方面,现有国内文献多以研究贫困生人际交往状况、社会关系网和社团参与为主。在人际交往状况方面,李伟基于调查从贫困生的校园人际和社会人际两个维度分析了其人际交往的现状和特点,发现:贫困生交往圈比较狭小,人际交往目的更注重互助,看重朋友之间的感情,但是却比较被动;对自己缺乏自信,但能积极地看待师生之间的交往。[42]陈智旭从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贫困生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43]在社会关系网方面,马梅芳分析了农村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以及她们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情况和她们借助社会关系网络拓展,从中获取情感扶助和信息扶助的状况。[44]周大雄等对社会网络资本对高校贫困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45]吕迎春则对贫困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贫困生而言,社团参与有助于他们社会资本等的累积。[46]
国外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社会生活的研究主要有,凯莉·西摩尔黑伯(Kelly Himmelheber)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关系的方式,培养低收入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其研究还认为,贫困学生必须主动寻求有目的的关系,这种关系要受他们自己的激情、独立和弹性的影响,而大学需要提供足够的机会来关心和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更容易培养低收入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47]
霍特尔(Hottell)提出了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即校园资本,他认为人们可以利用脸书(Facebook)这种媒介积累社会资本。校园资本能够促进校园社会资本等的获得,所以,学校应为贫困生提供更便利的关系网络建立途径。[48]
在美国,许多黑人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家庭往往没有非常有用的与职业有关的资源。针对这一现象,帕克斯-燕西(Parks-Yancy)探讨了低收入非裔美国学生如何从大学交往中获取社会资本资源,从而实现职业目标。其研究发现,很少有学生利用大学交往中的信息、影响力和机会资源来增加他们的事业机会,因为他们不知道与他人的非正式交流会对自己社会资本积累有所帮助。[49]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较有研究,具体而言,国外研究多于国内,国外相关文献较为丰富,且研究对象广泛,不仅有家庭经济弱势本土学生,还有留学生,且多采用经验实证的方法,内容深入具体。相比而言,当前国内相关主题的研究跨学科探索相对较少,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的、基于扎实经验数据的质性研究有待加强。其次,国内研究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物质补偿和心理问题的研究较多,但是从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教育生活出发,对其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者整合起来的研究缺少,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