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物质生活
国内相关文献主要从消费现象、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等方面探讨了贫困生的物质生活状况。刘联等对家庭困难学生超前消费现象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其表现为额外消费逐步增加和人情往来费用增多等,指出造成家庭困难学生超前消费现象的因素可以概括为消费观念、所处环境、心理因素和成长教育等。因此建议引导家庭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支援,注重他们的消费教育,鼓励学生通过一些活动自立自强。[19]在消费行为方面,桂富强[20]和颜明[21]都有深入研究,前者主要分析成都地区高校贫困生的消费行为,后者分析的是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前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贫困生的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缺少必要的消费支出;贫困生很少有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后者利用随机抽样法,分析了西部地区某民族高校2007年学生综合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消费中,饮食消费要高于学习消费。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结论比较相似。在消费观念方面,许进军等分析了贫困生的两种消费观,一种是“传统消费观”,另一种是“现代消费观”,具有“传统消费观念”的贫困生认为不管是否有钱生活都应该节俭,而具有“现代消费观”的贫困生并不一味坚持节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能够理性地安排消费行为,他们重视品味,看重商品的质量而非价格,重视自我的消费体验。该研究认为,“传统消费观”与贫困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比较相符,但会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如果不对持“现代消费观”的贫困生加以引导,则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认识误区。[22]在消费心理方面,宋卫民分析了贫困生的消费自卑心理,重点关注该群体自卑感的表现:爱情方面,由于谈恋爱成本高昂致使他们无力承担爱情中的消费支出;社交方面,家庭经济水平制约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娱乐方面,他们缺少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很难做到用必要的娱乐消费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就业方面,贫困生缺少一定的经济资本增加就业的含金量。[23]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有,拉斐奇·多萨尼(Rafiq Dossani)指出低收入学生面对的一个现实挑战是债务的增加迫使他们不得不辍学,其研究发现,贫困生中只有36%的入学者能够按时毕业,延迟毕业往往需要额外的开销,他们需要兼职来支付大学学费和生活开销,也就会耽误毕业。总之,延迟毕业就意味着他们累计的债务会更多,压力更大。[24]克里斯坦·贝内加斯(Kristan Venegas)研究了电脑和网络接入帮助学生学习这一现象,以此来反映高收入家庭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境遇。其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成为大学入学和经济援助申请的必要工具,这种入学差距对低收入学生来说越来越不利,因为,低收入学生与收入较高的学生相比,他们不太可能有机会上网;另外,低收入家庭学生、拉丁美洲人、黑人和美国土著学生上网的机会比那些高收入、白人或亚裔学生要少得多。[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