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起源与发展
瑜伽(yoga)起源于印度,其梵语词根为“yuj”,意为联合、加入、束缚,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加以引导、运用和实施。在印度瑜伽语境中,练习瑜伽的人被称为瑜伽修行者,梵语中称男性瑜伽修行者为“yogi”,女性瑜伽修行者为“yogini”。据20世纪后期的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表明,具有瑜伽修行者形象的出土文物始见于印度西北部河流流域文明,迄今有6 000到7 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瑜伽的原始时期。在这个时期,印度的《吠陀》经典中有了关于瑜伽最早的书面文字记载。《吠陀》经典是印度上古时期一系列经典文献的总集,历来被认为是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其产生的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5世纪,最晚的典籍也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吠陀》经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吠陀》经典指最古老的4部吠陀经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广义的《吠陀》经典指与4部经集相关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散文体的《梵书》《森林》等经典。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瑜伽的前经典时期。在这个时期,《奥义书》出现了,该典籍进一步阐述了《吠陀》经文,瑜伽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瑜伽的经典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瑜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薄伽梵歌》和《瑜伽经》。印度古代瑜伽大师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将瑜伽的修行练习总结归纳为瑜伽练习的八个阶段,依次为:持戒,即普遍适用的道德戒律;内制,即通过自律进行自律净化;体式,即肌肉的控制过程、身体的体能练习;呼吸控制,即有节律、有控制地呼吸;制感,即精神从感官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撤回并获得解放;专注,即觉知力的培养;冥想;入定或三摩地,即由深邃的冥想中产生的超然意识,此时瑜伽修行者与他的冥想对象合二为一。帕坦伽利阐释的瑜伽练习八个阶段涵盖了身、心、灵三个层面。[1]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是瑜伽的后经典时期。在这个时期,哈他瑜伽获得了蓬勃发展。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特玛拉玛所著的《哈他之光》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哈他瑜伽典籍。
公元18世纪以来是瑜伽的近代时期。近代瑜伽中最著名的瑜伽大师之一是斯瓦米·悉瓦南达(Swami Sivananda),他在印度瑜伽圣城瑞诗凯诗建立了进修中心,并在美国与欧洲等地开办学校,系统化地传授瑜伽。斯瓦米·悉瓦南达提出了瑜伽练习的五大原理,依次为合理的放松、合理的锻炼、合理的呼吸、合理的饮食、积极正面的思想和冥想。通过诸多瑜伽大师的共同努力,瑜伽练习日臻科学与完善,现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