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骼系统

(一)骨骼系统

成年人共有206块大小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与四肢骨三个部分。躯干骨主要由24块椎骨、1块骶骨(骶椎)、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构成。其中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组成。脊柱的弯曲分为一级弯曲和二级弯曲,颈椎和腰椎构成了脊柱的一级弯曲即后弯曲,胸椎和骶骨构成了脊柱的二级弯曲即前弯曲。人体脊柱的两级弯曲是支撑和协调躯干日常行为活动的轴心,也为瑜伽体式练习的前屈和后弯提供了空间。人体的四肢骨包括64块上肢骨和62块下肢骨两部分,两侧对称、等量分布。在瑜伽的体式练习过程中上肢骨主要承担灵巧性工作,下肢骨主要承担支撑性工作。下面,让我们分别了解人体的主要躯干骨脊柱以及四肢骨。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颈椎位于头颅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承担着整个头颅的重量。颈椎共由7块颈椎骨组成,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颈椎为了配合头部运动,需要较大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因此,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且以小幅度高频性动作为主,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颈椎的屈伸活动主要由第二至第七节颈椎完成,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低头)幅度、后伸(仰头)幅度分别为45度,颈椎的活动空间是上下椎体的椎间盘前后滑动的结果。过度前屈和过度后伸都会受到颈部韧带和肌肉群的限制。颈椎的活动度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职业、锻炼情况有关。一般着随年龄增长,颈部活动也渐受限制。颈椎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称为生理曲度。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大脑造成损伤。但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保持固定姿势注视各种电子设备屏幕,如低头看手机等,会引发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变化,从而导致颈椎强直等不良体态的出现。因此,在瑜伽练习过程中有较多小幅度的灵活颈椎的体式,以保持颈椎健康。

胸椎位于颈椎下方,胸腔后方,共有12节椎骨,依序连接着12对肋骨。胸椎椎骨都有椎体、椎弓和突起,椎骨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成脊柱的中间部分。脊柱中段的胸椎与肋骨和胸骨共同组成了一个桶状结构。12对胸脊神经由此桶状结构向外生发,从同序胸椎骨下缘穿出,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称为肋间神经,行走于肋沟内;后支向后进入背部,支配背部运动。胸椎段的桶状结构是脊柱中稳定性最好、功能最强大的椎体,具有承受重力、缓解冲击力、支持脊神经及内脏等作用。由胸椎段发散的内脏神经系统分别掌管着心脏、胃、肝、胆、胰、小肠和肾等重要内脏器官。因此,胸椎的安全与整个内脏功能及全身健康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瑜伽练习过程中的呼吸控制、开肩及后弯等体式都需要胸椎提供支撑,协调配合。通过瑜伽的呼吸练习及开肩与后弯主题的体式练习,可以构建胸椎段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为胸椎段配合颈椎及腰椎的深度屈曲及扭转创造空间。同时,通过活化胸椎段的练习,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因长久伏案书写而造成的含胸驼背等体态,形塑学生挺拔向上的体态、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气质。

腰椎位于胸椎的下方,骶骨的上方,共5节,每节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组成。腰椎两椎体间的物质是椎间盘,由椎体软骨板、髓核及纤维环三部分组成。腰椎是腹部段唯一的骨性结构,具有支撑与稳定以及缓解重力和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但是,腰椎与胸椎、骶椎相比,稳定性稍差,因为胸椎有肋骨互为支撑,骶椎有尾骨互为支撑,而腰椎只有肌肉包裹,没有额外的骨性支撑。因此,人体的腰椎椎体较大,相邻棘突间间隙宽(健康成年人约10毫米),椎骨间的活动空间大,伸缩弹性空间大。腰椎在脊柱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肢及躯干重量传导至下肢的枢纽,同时也是下肢震荡传导至胸椎及颈椎的减震地带。然而腰椎的稳定性不如胸椎和骶椎,其灵活性又不如颈椎,因此腰椎稳定性的建构需要从肌肉系统着手,如腹部肌群、两侧腰肌以及背肌的强健都可以为腰椎的稳定及健康提供支撑。由于长期久坐、久站等不良习惯会对腰椎造成过多负荷,腰椎最容易产生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萎缩等。成年人在进入30岁之后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会导致脊柱两极弯曲,造成正常生理曲度的病变,形成驼背、变矮等。因此,通过瑜伽核心控制主题的体式练习可以很好地培养腹部肌肉群为腰椎稳定提供支撑,通过瑜伽增强中脉主题的体式练习可以很好地灵活滋养腰椎间盘,有效缓解椎间盘病变及萎缩,塑造高挑挺拔的优美体态。

骶椎位于腰椎的下方,共5块椎体融合为1块骨性整体,亦称为骶骨。骶骨上与第5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呈前凹后凸的倒三角形,位于骨盆后壁。骶骨的灵活性较差,主要为人体的生殖系统提供支撑和保护。在瑜伽体式练习过程中滋养开髋主题以及深度前屈系列体式,都可以有效活化骶骨与第5腰椎间的连接。

上肢骨由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和自由上肢骨(主要包括肱骨、尺骨和桡骨)组成。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椎两侧,连接着锁骨和肱骨。肱骨为人体的大臂提供骨性支撑以及肌肉附着。尺骨位于前臂内侧部,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两者共同为人体的前臂提供骨性支撑和肌肉附着,尺骨、桡骨的连接构成了小臂及手掌的灵活运动空间。上肢骨主要负责灵巧性、精细化运动,在瑜伽的很多体式练习中都有涉及,主要配合胸腔及腋窝的打开,以构建舒展的体态。在瑜伽的高级综合体式主题当中,也涉及很多配合核心控制以培养上肢力量的体式,以倒立支撑性体式为主。以上肢支撑为主的倒立性体式为人体对抗自然重力提供了机会,通过瑜伽的高阶练习以反重力的视角来审视自我和生命。

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左右各一块对称的髋骨)和自由下肢带骨(主要包括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组成。髋骨连接着骶骨和股骨,为人体的大腿提供骨性支撑和肌肉附着。股骨下端是髌骨,髌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膝关节的稳定主要靠它维持,髌骨位于浅表,可因外力直接打击而出现骨折,因运动错误造成劳损、软化或脱位,且髌骨受损不易修复。因此髌骨虽然体积小,却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脆弱的骨骼。认识髌骨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在瑜伽的体式练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髌骨且应刻意保护髌骨,在所有瑜伽体式练习过程中切记不能通过压膝盖的方式来进行伸展性练习,不能进行膝盖超过脚尖的力量性练习。正确的练习方式是通过大腿肌肉的收紧上提为膝窝伸展提供空间,通过臀肌的启动缓解髌骨的重力压迫,从而很好地保护髌骨,避免出现运动不当而导致的髌骨损伤。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小腿的主要负重骨。腓骨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下肢骨最重要的作用是支撑整个人体的重量,只有当人体重量均匀地分布于双腿之间时,人体的体态才是端正、挺拔、优雅的。如果长时间用一条腿承担体重,就会出现长短腿、高低肩、骨盆歪斜等身体病变。瑜伽根基正位主题的体式练习就是重点关注和建构双腿的力量,以及双腿均匀支撑身体的平衡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