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优秀的学生个人及群体复信,谈勤于学习、谈理想担当、谈人生价值、谈做人做事,鼓励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高校教育工作做了指导。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围绕关照服务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养成理性成熟向善的价值观,都至关重要。
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总体目标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时、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下降。
继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写进“自我管理”的内容之后,十八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自我管理”相关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1]。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反复强调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提出“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2]。可见,自我管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自我管理既是一种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又是一种发现自我价值的艺术,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都非常有用,对于人的成功更是至关重要。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在,即使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将需要学会自我管理。”[3]他在2009年9月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写到:“像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深谙自我管理之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功成名就的源泉。”[4]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他们清楚个人的优势与特长,并在工作中日渐将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传统的管理学研究往往重视宏观领域,却忽略了对微观个人进行研究。一谈到管理,人们头脑中想到的就是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宏观层面的管理,而对于微观层面的自我管理则是较少涉及的。[5]
自我管理理论从酝酿、产生,到提出并斟酌确定,经历了很多学者长时间的学习、分析与实践,在众多研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对自我管理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我管理”的管理哲学理论。《哲学原理》一书也曾教会我们如何从哲学层面运用反思性思维方式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审视现实、理性地解释现实和理想地引导现实。[6]因此,从哲学高度研究德鲁克管理哲学的自我管理思想,运用反思性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和追问,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管理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说,对自我管理理论进行哲学探析符合当前我国管理哲学的发展需要,使得管理哲学的内容更具完整性。目前学者对于自我管理的研究多着眼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内容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忽略对微观个人的研究,研究层次缺乏哲学的理论高度。自我管理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的课题,运用不同视角在多学科范围内进行研究,既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也有利于从哲学高度探究人的主体性,弥补我国管理哲学研究水平较低的现状,丰富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同时,加强对自我管理思想的哲学研究更新了管理学的“范式”,使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传统的管理学往往把人作为管理的客体,把人看作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严重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事实上,人既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从管理哲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拓展了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从更深层次揭示管理概念的本质,发挥人的主体价值。
就实践层面而言,对自我管理理论进行哲学研究,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公民的素质。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过去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以及技术的传授,往往忽略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将素质教育与知识传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成就更美好的人生。有效的自我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经济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管理学领域也将出现一场极其深刻的管理革命,自我管理或被称为“没有管理的管理”正是这个变革中的重要趋势之一。[7]“没有管理”“无人管理”并不是不再需要管理人员,而是强调全员参与管理,自己管理自己,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到国民未来的主体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
笔者认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8]辅导员应该“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弱化不良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自强创新和成才创业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提高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9]。
笔者自2005年担任高校辅导员以来,在和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就十分敏感地注意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更多的只是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感性认知。2012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以后,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思想上有了理性认知的升华。像许多高校同仁一样,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实施管理的主体,需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的意志,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调试的弹性,进而强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增强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和识别心理健康类型,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尽早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走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11]。从那时起,就想将研究生时期所学理论与作为辅导员的实践感悟结合起来写成一本书,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危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走出心理困局,健康成长。
本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教师为对象,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阐释大学生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探究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心理自我管理的路径与方法。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身心发展与身体自我,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理论与现实,大学生情绪情感健康与自我管理,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大学生挫折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大学生品德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等。
从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德鲁克自我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启迪》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雏形,但本书却不能说是我硕士学位论文的拓展版。确切一点说,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本书的整体构架先于我硕士论文的选题。
衷心感谢本书从酝酿到成稿的六年多来领导、老师、同事与家人的关心与帮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大量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著述与观点,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忱!受笔者能力水平所限,本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热望同仁与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8年12月于燕山大学
【注释】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十八大报告(全文).http: //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 c_113722546.htm.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 cn/cppcc/ 2017-10 /18/content_41752399.htm.
[3][美]彼得·德鲁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珍藏版)[M].朱雁斌,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43.
[4][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珍藏版)[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43.
[5]郭海龙. 国内自我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 2005(1):94.
[6]闫顺利, 李景春.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82-83.
[7]李家龙, 李家齐.对自我管理现实意义的探索[J].经济师,2009(1):217.
[8]李宁.高校辅导员职业品牌概念、特征及培育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35-39.
[9]李宁.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引导机制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44-48.
[10]唐宁,陈洪斌,冯桂梅,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1):24.
[11]周亭,李波,孙奎洲.班主任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教学刊,2018(2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