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0.3.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选择人生的起跑线,关键是要确立奋斗目标,而确立奋斗目标要建立在对社会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至少有以下几项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后工业社会》一书中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决定生产要素的不是资本而是知识。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不再是一句标语口号,而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考虑职业理想的同时,顾及集体利益,才能被企业所认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依照这些基本条件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择业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发挥出个人价值,按照自身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来选择岗位,同时提高创新意识,保持较高的觉悟和远大的理想;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首要考虑,不过分看重金钱和名利,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生要尽量服从单位的实际需要,用自身在学校中培养的素质去适应工作需要。另外,若学校推荐安排就业时,也要尽量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安排。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会形成与众不同的爱好、特长和品质,每个人的能力和素养不同,做事方式也不同。因此,大学生需要尽早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中,要着重培养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科学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应该先进行自我评估,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技能、智商、情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认识自己,为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再者,需要对自己的发展路线做出抉择,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措施。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及时调整,确保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经验表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诸多的不适应往往和缺乏职业兴趣有关。兴趣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人们的职业适应性。当对某一工作有兴趣时,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时,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相反,对工作没有兴趣时,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力疲乏。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大学毕业生首先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择业的方向和职业意愿。但在择业过程中,仅有个人兴趣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样样尽如人意是不可能的。要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对目前的状况与未来的职业环境作一个评估,客观地分析所处的环境,权衡利弊,充分考虑能否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般情况下,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后天的培养。所以,要努力学会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并感受职业乐趣,培养职业感情,坚定职业意志,克服职业偏见,这样才能为今后顺利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职业既为人们提供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物质待遇,也向人们展示了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职责。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就不仅仅是依靠兴趣择业,更重要的是选择职业以后,如何去创业、乐业、精业,然后立业。从选择职业到创业乐业,从业精于勤到立业奉献……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