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道德与品德
道德与品德是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道德是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这种规范行为不具有强制力,是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维持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但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道德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因而道德从总体上说也就有了阶级性。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在我国提倡的“有道德”是指有共产主义道德,它是以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以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整体利益为基础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规范的,最终促进我国实现共产主义的道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比如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勇于探索、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德。品德是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来显示的,离开了道德行为也就无所谓道德品质。但是,一时一事所显示出来的道德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已具备了某种品德,只有一个人在某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表现出道德行为时,我们才能说他具有某一品德。实际上,品德就是个体凭选择所习得的习性,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品德是现实社会的关系与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但主要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和制约下,在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下,在各种活动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社会制约,也服从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有密切联系。个体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内化,而许多个体品德则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和风气。社会道德若不通过个体品德具体表现出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