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大学生个性心理自我管理的路径
经过高考奋力拼搏的大学生,带着“金榜题名”的喜悦,带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与追求,带着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满怀信心的新生们趾高气扬地跨入了优美的大学校园。近一个月的紧张而严整的军训拉开了大学生活的序幕,他们憧憬着、期盼着那充实、浪漫、充满朝气而又富有诗意的大学生活,然而几个月下来,许多同学却发现,大学生活远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这里同样汇聚了痛苦与忧伤,心里挥不去几多的烦躁与焦虑,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阳光与阴霾同在。有的思家、恋旧,常常偷偷以泪洗面;有的厌学、彷徨、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在焦灼中度日子,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打起了退堂鼓。与入学时比,那种趾高气扬的雄心壮志已渐渐削弱,那种无与伦比的“天之骄子”的身份感和无比非凡的力量已不复存在。本是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却为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所替代,心灵上茫然一片,不知该走向何处,那种无助、无聊、无力的哀愁侵扰心间,一时间,犹如从幸福的峰巔跌入到痛苦的谷底,那种无奈,那种难耐与不甘集结而成了“新生适应综合症”,他们感到极度的不适应,久而久之形成不良个性。
实践证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谱系中,个性心理健康是关键。同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障碍也最难消除。不仅家庭和学校教育极难奏效,大学生本人的自我管理也往往成效甚微,原因在于:家庭和学校教育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本人对个性心理形成条件知之甚少,找不到个性心理自我管理的正确路径。根据多年大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诸方面是大学生个性心理的自我管理有效路径。
(1)个性立足于“德行”。信仰和理想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人活着不是单靠事物,还靠支撑起灵魂的信仰。”大学生应该懂得并承认人类社会因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因有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统治阶级而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当代大学生应该站在为绝大多数人的长远、根本利益这一边,自觉维护并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审视自我、端正理念、改造行为、规划未来,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在任何艰难的历程中不动摇信念。大学生高尚德行的树立与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2)个性寓于社会性。只有当集体与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坚定的共识目标时,个性发展才能有充沛的能量、宽广的领域和有益的效果。反之,也只有个性发展才能促成集体与社会的前进。所以,大学生必须把个性的自我纳入历史的、社会的坐标系中,以历史使命和社会需要为根据,能动地完善自我,才能铸就为社会发展期待的、为集体利益需要的、不拘一格的良好个性。
(3)个性基于相容性。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代表一致认为应培养未来的青年一代学会“关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理念,倡导个人具有以提高能力水平和强化努力程度为基础的、超越他人成就的个性,在校内也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培养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习惯,养成既能认可他人、容纳他人,又能超越他人、取胜他人的良好心理特征。
(4)个性出于责任心。受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人,其道德素质的最低水准应该是在利他的前提下利己,即所谓“先公后私”;其最高水准则应是完全利他的自我奉献,即“大公无私”。这一原则指导和规范着其他具体的道德方面,如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婚恋道德等。当代大学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具有为人民、为社会更好服务的奉献心理,他们的动力是责任感而不是侥幸心理,他们的手段应该是艰苦奋斗而不是投机枉法,他们的人生目标首先应是利他而不是利己。从而自觉地把社会政治思想准则、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把“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最终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