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状况[29]

3.2.2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状况 [29]

笔者的研究是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辅助开放式访谈。问卷的发放是基于笔者近些年来工作经验的积累自编而成,问卷附于书末。开放式访谈主要围绕提前预设的十个问题展开,通过访谈结果比对问卷调查结果,以此印证问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笔者将问卷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目标优化维度、自我优化维度、环境优化维度、情绪管理维度及价值观维度。其中1~8题属目标优化维度,9-16题属自我优化维度,17~24题属环境优化维度,25~32题属情绪管理维度,其余8题属价值观维度,问卷共计40题。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较不符合”“完全不符”,五个选项以“5、4、3、2、1”依次计分,汇总得分可知,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通过有针对性地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展开问卷调研,以电子和纸质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调查问卷》共计550份,回收531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回收率96.5%,有效率94.5%,调查对象兼顾性别比例、年级专业分布比例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

课题调研中所选择的样本总数为520人,其中男生249人,占样本总数47.89%,女生271人,占样本总数52.11%,男女比例接近平衡。专业分布上,理工类学生共有330人,占样本总数63.46%,文史类学生有153人,占样本总数29.42%,其他类学生包括体育、艺术类专业共有37人,占样本总数7.12%,可见在专业分布上,理工类学生人数明显多于文史类学生。在年级的分布上,笔者有意选择各个年级的学生,因此年级分布一项接近平均。统计基本信息后发现,被调查样本中,独生子女331人,占样本总数的63.65%,非独生子女189人,占样本总数的36.35%,此结果与我国现状相符,90后的大学生多出自独生子女家庭。问卷涉及五个维度,分别为目标优化维度、自我优化维度、环境优化维度、情绪管理维度及价值观维度,每个维度包括8个题目,各题目从5分至1分,分五档赋分,各个维度满分40分,最小分8分,汇总各维度得分平均可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总体状况。目标优化、自我优化、情绪管理三个维度得分平均仅有22.88分、26.91分、23.76分,三项得分平均都小于30分。可见,当今大学生在自我优化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具体表现在虽能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但面对较多的闲暇时间,其管理能力不强;有以往学习经验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学习创新精神,但具体学习创新能力不足,优势与效能发挥不明显;在情绪管理方面也显得低下,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及认知他人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标优化得分低下可看出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薄弱,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环境优化得分32.17分,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沟通和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方面显现出更多优势。价值观一项平均得分为30.12分,可知目前大学生的整体价值取向积极向上。

(2)显性要素影响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表现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外在表现可以从显性要素角度进行分析,如前所述,显性要素主要分为目标优化要素、自我优化要素、环境优化要素三大方面,而目标优化要素又可细分为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自我优化要素可分为时间管理、学习创新、优势与效能;环境优化要素包括沟通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下面将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依次分析各显性要素,以此呈现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外在表现。

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归属和人生目标,同时对其进行管理。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调查问卷》中,目标管理涉及如下题目:2、6、7、8。“进入大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逐步实现”一题中,只有58.7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剩余学生多处于无目标或目标不清晰状态。仅有33.49%的学生选择“如果当天的计划没有实施会非常懊恼”符合个人情况,68.5%的学生认为“有合理的英语学习安排并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不符合个人现状,38.65%的学生认为“一旦发现目标无法完成,会迅速调整”与个人实际符合。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目标管理方面仍然欠缺,没有切合自身发展的目标是阻碍大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职业规划包括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等,规划的目的是让自己有目标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在调查问卷中,涉及职业规划的题目有1、3、4、5。73.7%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前就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职业定位”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个人实际,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在“上大学后逐渐明晰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比如考研、就业、出国留学、考公务员等”一题中,仅有32.91%的学生清楚自己大学毕业后的选择,且大多为大三、大四的学生。在题目“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计划和安排”的选项中仅有45.12%的学生表示能提前规划本学期的任务,58.15%的学生认为做不到“每天醒来就能想到当天要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大学生虽有职业发展的目标,但缺乏具体实施阶段的规划,而且执行力较差。

时间管理是大学生为了合理利用时间而进行的自我管理。青年大学生应合理分配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涉及时间管理的有12、13、15题。“除上课以外的空闲时间可以合理支配,有效利用”一题仅有23.15%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个人情况。63.4%的学生认为“考试前有合理的复习计划和安排”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个人情况,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多为平时涣散、考前突击的状态。“能有效利用网络,每日上网时间有明确限制且不超过3小时”的选择上,仅有20.19%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个人情况,很多大学生陷于网络的自娱中无法自拔,甚至课堂上、吃饭时、如厕时……时刻手机不离视线。

学习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9、11、16三题属于这一范畴。72.11%的学生选择“会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符合个人情况。50.25%的学生能做到“经常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35.21%的学生选择“喜欢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非常符合个人情况。可见,在学习创新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明确作为学生的本职所在,并着力提高个人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优势与效能管理是一对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效能的出现建立在优势基础之上,大学生想要达到一定的工作效能,前提是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此内容包括10和14题。50.35%的学生选择“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很感兴趣,并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比较符合个人情况。56.25%的学生认为可以做到“了解个人优势与特长,能准确定位、客观评价自我”。结合访谈结果,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优势与效能,但整体而言优势与效能不明显,这会导致他们从内心角度自信心不足,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沟通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二者关系密切,共同存在于人际交往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环境因素,涵盖问卷中17~24题。77.39%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在他人面前表达个人情感,合理提出个人想法”。90.76%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或手机经常与同学、朋友、亲戚联系交流”。汇总问卷得分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不错,这与其经常利用QQ、微信、飞信等即时通软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分析当今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外在表现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学习创新能力的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大多数学生可以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与效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并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然而,在目标管理和职业规划方面却极为模糊,部分学生能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树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但大多数学生属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对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没有合理的规划与利用,大学生活多在乏味无趣、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度过。

(3)隐性要素影响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表现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表现要从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隐性要素入手来分析,隐性要素包括情绪管理和价值观两方面,这是不容易被人察觉发现的。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笔者着重从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认知他人四方面选择题目,以反馈大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的具体表现。下文将根据问卷调研数据着重从情绪管理和价值观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表现。

情绪是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情绪管理是培养一个人驾驭情绪的能力,笔者从四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现状。其中,情绪管理的自我认知部分包括题目25~26,自我调控部分包括题目27~28,自我激励部分包括题目29~30,题目31~32属认知他人范畴。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知,79.32%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客观的认识”符合个人实际;“你经常和老师、同学交流,寻求他们对你的评价”一题中,仅有23.13%的学生选择与自己的情况不符。可见,90后的大学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在自我调控方面,仅有20.1%的大学生认为“在班级或学生会公开竞选中失利,你能很快调整好心态并继续努力”符合个人实际,78.05%的大学生表示做不到“遭同学言语攻击,你会平复心情后以理服人”,可见当今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独生子女人数居多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面对语言攻击或行动失利都不能做到坦然应对。在自我激励方面,“当完成有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会给自己一些奖励”一题中,只有43.17%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或“基本符合”;“身处挫败中总会暗暗告诉自己:‘莫找理由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一题中,63.07%的学生选择“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在自我激励方面,很多大学生不重视甚至忽略激励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发展进步缺乏动力源泉。在认知他人方面,“你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势与特长,对别人取得的成绩能予以肯定”一题,67.22%的大学生选择符合个人实际;题目“遇事不盲目下决定,能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中,有70.12%的大学生表示与自身不符。由此可知,90后大学生率真、单纯的性格导致他们在认知他人方面较为欠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缺乏敏锐的甄别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综上分析,当今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但在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方面比较欠缺,对于他人亦缺乏客观的认知与评价。

价值观管理是使大学生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在价值观管理方面,问卷涉及33~40共8道题目。“和谐校园的建立,需要从自身做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题的选择上,88.17%的学生认为符合自身情况,“对于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一系列反腐倡廉的举措,你坚决拥护”一题90.09%的学生支持拥护。可见,90后大学生在宏观价值观导向上积极且正确,普遍具有大局意识和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听到雅安地震或看到贫困儿童捐助仪式,你会慷慨解囊,尽自己绵薄之力”的问题中,78.04%的大学生选择符合个人实际,可知当今大学生普遍乐于助人、善良有爱、有责任担当。在“网络中的不正当言论,你敢于揭示问题还原本相”一题里,仅有13.7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个人情况;在“你认为在大学里,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题的选择上,60.68%的大学生选择“比较不符”“完全不符”。由此可知,当今大学生虽主流价值取向积极向上,但具体到细节方面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偏于显浅层面,缺乏真正的高度,认知与行为有脱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