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 寻求社会支持

7.3.3 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包括朋友、同学、亲属等社会群体给予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援助,它体现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紧密程度。”[9]较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的压力排解,从而提升个体的情感幸福感。[10]与情感幸福感紧密相关的另一变量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加工和使用情绪的能力。Bar-On 认为,有较高情绪智力的个体可以很好地感知、使用并调控自我与他人的情绪,从而频繁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以及较少的消极情感。[11]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是高分低能,书生气十足。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问题便无所适从,或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引起大学生挫折有主观与客观因素,因此,大学生要有效地战胜挫折,必须依靠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努力。

(1)从他人宽容中获取力量。对于受教育的大学生而言,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推脱、无可非议的责任,在大多情况下人们对大学生挫折行为反应报以宽容的态度。人们清楚地知道,大学生虽然身体已完全发育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是正在高校中接受高级专门知识教育的青年学生,以受教育为主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内容;他们刚刚步入社会,缺乏正反两方面社会经验的体验,更缺乏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方法。因此,人们对大学生受挫折以后的行为反应,包括其积极的和消极的行为反应,能够给予理解与容忍的姿态。首先,人们应对受挫的大学生予以深深的同情。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视为需要帮助的人,并尽可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摆脱困境的环境和氛围,帮助他战胜挫折。其次,人们对大学生受挫后的某些消极行为反应予以谅解。大学生受挫以后,由于应激情绪支配,甚至表现出某种攻击行为。对此,社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都不过分计较,并在予以理解的同时尊重受挫大学生的人格。正是这种对受挫大学生持宽容态度,是受挫后大学生强大的后盾和支撑。大学生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产生消极反应,相反,从社会的宽容中站起,可以增强战胜挫折的力量。

(2)从课业中汲取心理养分。大学生在受挫以后,许多人通过自我调整或主动寻求帮助,战胜挫折,这样的大学生是积极的、进取的。但现实中,也有不少大学生遭受挫折以后,陷入消极的行为反应之中,不能自拔。上述两种情况的大学生都存在热情帮助的问题,第一种情况下的受挫大学生获得帮助,可以促进他们尽快摆脱困境。第二种情况下的受挫大学生是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补充战胜挫折的能量。首先,大学生应自觉从课业学习中提升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的认识,预知行为后果,进而减少过激冲动和杜绝不良行为反应。其次,大学生应该善于在课业学习与训练中恢复自信心。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下列两种倾向:有的大学生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多次失败,仍固执己见,不承认实际的学习成绩与抱负水平之间差距过大。对于这类大学生,应引导其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的大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萎靡不振。这类大学生大多有较多的失败经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一些较好的成绩,从新的成功中得到愉快的体验,把愉快的情感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产生获得成功的希望,恢复对学习的信心。最后,大学生应在课业学习中学会以辩证方法认识挫折、分析挫折,找出战胜挫折的方法与途径。由于大学生年轻,又缺乏生活磨炼,他们在遭受挫折时,往往不能客观分析,致使自己日益深陷消极的挫折情绪之中。大学生应当从理论与实践上学会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分析困难和挫折,克服孤立、片面、静止的错误思想方法,构建正确的挫折观念。第一,树立挫折难免观。人生失意常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中,压力、困难、挫折不可避免,遇到挫折情境不必抱怨。第二,培养挫折辩证观。挫折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经历挫折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长处和发展潜力;可以使人表现出个人能力的极限,激发出个人的生命活力;挫折让人增长人生经验,使我们有机会增强自信,学会对自己负责,变得更加成熟;挫折经验充实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是构成我们有意义的生命历程的华彩乐章。当重大挫折或灾难是由集体承担的时候,可以激发出人性的光辉,显露出平常人的美好品质。第三,形成挫折可控观。挫折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战胜挫折,至少也能减轻挫折造成的损失程度。改变无能为力的外控观念,勇敢地面对现实,善于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是有效地应对挫折环境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激烈竞争、困难重重的现实面前,拼搏,未尝不是一种适宜的生存状态。第四,建构挫折承受观。当挫折过大个人一时无法抗拒时,我们不妨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把挫折当作默然承受之,暂时放弃无谓的忙乱,减少精力的损耗,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我们相信,任何挫折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总是有限的,一旦挫折过去、有利条件具备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救。

(3)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受挫以后,往往引起忧郁、焦虑、不安等情绪,甚至产生某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的发生,令受挫大学生产生困惑或迷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此种情况之下,大学生应主动咨询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倾听他们通过语言或文字对自己面临的心理困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进行的启发教育和心灵慰藉。实践证明,社会和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受挫后的行为反应(特别是消极的行为反应),从而采取积极方式,消除心理紧张情绪,平衡心理,以良好的心境、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及其他活动中去。大学生应该相信社会和学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将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实践告诉我们,经受过挫折磨难,在逆境中成长的人,往往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挫折能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和烦恼,但挫折也能给人以振奋,使人在磨炼中变得成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要形成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更要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形成和练就在磨难和挫折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实力。

【注释】

[1]彭柳中,罗宝怡,张演,谢亚梅,李炳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应对方式与自强意识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0):1565.

[2]欧何生,黄泽娇,张旭东.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234-238.

[3]许敏,杜洋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0):31.

[4]洪亮,程灶火,秦心福.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6):594-597.

[5]HOEVE M,JS DUBASUBAS,G. R. M. Gerris,et al.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Unique and combined links to adolescent and early adult delinquenc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1(34):813-827.

[6]Cassidy T.Family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juvenile delinquency[J]. Psychology,2011(9):941-947.

[7]Dam.V. C, J. Jmam, E. J. Debruyn. EEJ. PEN,Big Five,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criminal recidivism[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7-19.

[8]徐文秀,邵献平.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9.

[9]王力,何宁.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情感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2): 1895.

[10]丁新华.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90-793.

[11]王玉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情绪智力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1264-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