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优化品德心理结构

9.3.1 优化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但只有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习之以行,使这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发展时,品德才能形成。

(1)提高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定,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识形成的主要标志。道德知识指的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及执行它们的意义的认识。一个人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做,并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人们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较多的道德知识,能够更概括更抽象地把握道德概念,大学生要把掌握的道德知识内化,树立牢固的道德。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具有动力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要求得到、维护与实现的道德需要。

要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首先,大学生要根据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自觉地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已经形成,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已高度发展,他们所考虑的往往不是怎样听从别人的指教,不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和教育者的观点和要求,而是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并做出判断。大学生对于脱离实际的抽象说教十分反感,他们渴望得到由实际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形成的理论性道德认识。因此,大学生希望在进行道德认识教育时,要把道德认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形象教育与说理教育相结合,加强理论性,不就事论事。只有经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是正确的道德要求,才能为大学生所确信。其次,大学生应努力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要使个人的道德认识变为行动的指针,必须通过本人和所在群体实践的验证,以体验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一个大学生只有反复体验到自己和周围人只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获得众人的赞赏,反之,违背道德行为准则就会出现挫折或受到舆论谴责时,他们才会理解并相信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并力求按这些要求去做,否则就会感到不安,只有这时,他们的道德认识才获得动力的和情感的特征,并转化为道德信念。最后,大学生应通过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11]是应用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进行判断的过程。大学生经常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体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行为与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配行为的意志力量。可见道德评价在促进人们确立道德信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激发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行为符合标准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符合便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见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监督的力量,它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行为,制止过失行为。由于道德情感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对于人的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来进行。首先,大学生要充分把握有关的道德概念,并使这些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大学生在接触道德事件、接受道德概念或进行道德实践、领会道德要求时,总伴有积极或消极的体验,大学生应当把这种情感体验发展成为理论的认识,只有查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才是比较深刻的道德情感。其次,大学生要努力克服消极情感,使之转化为积极情感。大学生可以通过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形成积极情感,或者通过谈心、心理咨询化解消极情感。再次,好的艺术作品与生动事例能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增加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丰富道德情感的内容。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是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典范,英雄的高大形象和动人事迹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如大学生通过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树立了孔繁森式的道德榜样,这会使他们产生钦慕之情而激情满怀,激起他们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便油然而生,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所以,在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时,必须注意情境的创造,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激励作用。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的道德情感,还要注意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情感品质包括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稳定性和情感的效能四个方面。情感的倾向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和为什么而引起。道德情感的阶级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情感的方向是共产主义。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情感,不应该是为个人利益的情感,而是为祖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情感。情感的深刻性是指情感在思想行动中表现程度的深浅,能深入地渗透到一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情感,才是深刻的情感。培养大学生把情感与个人真正的信仰、观点、人生观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种深刻的情感,才能成为道德行为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情感的稳定性是指情感的稳固程度和变化情况。具有稳定性道德情感的人在实践中能自觉地实现道德行为,不但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冷淡,还会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加强这种情感。情感的效能是指情感在人的实践中所发生作用的程度。情感效能高的学生,情感会成为行动的动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情感效能就能促进他们的道德行为,没有效能的道德情感就失去了这种意义。情感的各种品质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情感的各种品质都得到充分发展时,一个人的道德情感才能真正成为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催化剂。

(3)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锻炼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顽强性四个方面。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按照目的调整和控制行为,以达到既定目的。培养自觉性,首先要相信自己的目的是正确的,遇到障碍和危险的情况,不气馁。其次是既要倾听和接受合理建议,又要坚持真理,信守原则,保持独立自主性。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困难中辨别事物的真相,迅速做出正确决定和积极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果断性品质是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前提的。因此,大学生平时要多进行敏锐观察和当机立断能力的培养。自制性是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在遇到不合自己情意的事时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要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顽强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培养顽强性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要有韧性,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经得起外界的诱惑,战胜内心不道德的动机,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在高校中,德育课程学习、课外谈心、英雄模范人物报告等形式是大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的方式与途径。而大学生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将有力促使他们的道德意志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4)培养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支配和调节的。同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加深与丰富都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德育的基本问题就是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因此,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对品德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大意义。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道德动机的激发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激发积极的大学生道德动机,对形成积极的大学生道德行为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要把行动的社会意义和社会理由以及内心的情绪体验作为自己行动的道德动机。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动机就很难使他们产生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因此,在道德行为训练中,道德动机的激发,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单靠动机激励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不断实践使积极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大学生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某些积极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还会在新的情况中发生迁移,产生连贯性的长期效果,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使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大学生要努力把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的道德行为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重视学习中的强化与反馈,克服坏习惯。当道德行为成为大学生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时,新的道德品质也就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