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 提升自身的创业素养

10.3.3 提升自身的创业素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已逐渐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党和国家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如创业能力缺失、创业经验短缺、创业成功率过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一些“985”“211”高校,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已经形成体系和规模,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不平衡性明显存在,多数高校的平台建设仍然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也面临更好的发展契机。[1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经验的习得,离不开有效的实践载体的锻炼,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保障不力、监督管理缺失、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1)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教育是一种先进理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下,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发挥青年大学生在创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创业学院、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的实践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为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激发、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在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之间存在不平衡。有的学校因为缺乏经费投入、配套资源有限、思想观念认识滞后,所以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不足。(2)组织保障不力。现代管理学认为,组织结构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健全的组织机构是确保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然而还有一些高校,创业教育的领导、组织、实施仍然处于多重管理、职能交叉的混乱状态,创业教育的领导一把手工程、专项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匹配、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等都没有从组织制度上固化下来,从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形式单一、运行机制不畅、效果较差等问题屡见不鲜。组织保障不力已严重影响了多元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影响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3)监督管理缺失。没有严格的、科学的对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就很难富有成效地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的高校相继建立一些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监管部门,致使实践平台建设组织无序化、运行松散化的现象严重。(4)发挥作用有限。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初衷,就是为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载体,利用平台更好地熟悉创业流程、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为今后的创业实践奠定基础。但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初衷渐行渐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平台建设脱离了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往往追求形式的高品质,而忽略了内容的科学性、多样性和满足性,盲目跟风的浮躁现象比较普遍。如此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在实践平台中也无法施展拳脚。二是实践平台建设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实践平台建设有赖于主题新颖、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创业活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高校的实践平台尽管已经搭建,但是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活动计划、组织和实施,实践平台的最大效用没有更好地发挥。[18]

目前,我国仍处在新中国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实践领域应运而生,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作为大学生个体,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相关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效能与心理归因方式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二者能够相互影响。个体对自己持有越高的创新能力信念,就越能展现出自信和努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高创新自我效能感大学生趋于内部归因,把行为和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归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淡化和削弱情境和运气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19]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型的生涯发展态度与心理健康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20]由此可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情景下,创新效能和积极的内在心理归因已成为大学生面对环境挑战、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心理资源。个体可以在创新创业活动的高挑战性中获得成就,同时也要承受其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当今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道路已充满创新创业特征,这需要个体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整能力。缺乏创新效能的个体可能会产生更多不良外部归因,从而出现焦虑、偏执、冷漠、逃避的心理行为与情绪反应,甚至产生悲观、绝望等心理问题。[21]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备受全社会关注。高校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关乎大学生创业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创业实践的顺利进行。基于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以质量机能展开理论为指导,按照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效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努力提高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2]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延伸、深化和发展。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大学生社会创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增长,提升大学生社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创业意识和社会创业行动的增加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23]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对于培养优秀的高级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创业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科学观念包括价值观、科技观、创新创造观的树立,创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应从以下诸方面进行努力。

(1)树立创新理念。在信息网络化、科技社会化以及知识资本化的背景下,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我国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范围的全面竞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科技观和学习观。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实际上也是这增进人类利益作出奉献。大学生应将实现人生最大价值与社会责任、社会奉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以后创业过程的不断选择中,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科技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作用的总体看法。步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都有了自身的专业方向。每个大学生不仅要学有所长,除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有所创新。仅有专业技术特长却不懂管理、不通世故也不能获得成功。因此,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一些相关知识,如经济学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文史知识、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研究全球发展的、被誉为超一流思想库,且具有全球智囊团的国际未来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中强调指出:“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意味着对知识、生活的靠近。它强调主动精神,它包括获得和实践为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上所必须的新方法、新态度和新的价值观,学习是预备处理新的情况的过程。”大学生要创新,就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而学无止境意味着学习始终伴随着人生旅途。人们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并在这种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就其本质而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掌握新的知识,拓展创造力。科学的学习观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培养创造个性。个性是人的个体特征,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从人的个性方面看,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各不相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参加的社会实践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名副其实的个性,即有创造性的个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人的出生开始,一直延续下去,促成个性心理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来实现个体心理的扩展,开发个人的心理潜能,即具有自己的个性。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变化,应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要特别注重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创业精神和实干精神。

(3)提升创业素质。创业精神是首要的创业素质,就是具有创业意识,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创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包括: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积极进取、敢为人先、自知之明和自信自强。既能看到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更能毫不畏惧地迎接任何困难与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想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对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巨大的市场,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蕴藏着无穷的机会,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会发挥重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把创业看作与就业和出国两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条出路。这第三条路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路,于国、于民、于己都十分有益。大学生处在生命中的青春时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创业意识,喜欢接受挑战。社会正在把公正、平等的竞争机会、生存空间、发展前景提供、给予、展示给社会的每一个公民,大学生作为一个智力群体,他们强大的竞争活力和竞争水平,将取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高军,眭国荣.大学生心理韧性、决策策略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3):62-67.

[2]查湘义.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64-66.

[3]左春雨,刘嵩晗.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6(4):50-5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5]付晓,陈永磊,范文洁.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5-216.

[6]李景春.生态位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7.

[7]陈悦香,范玉茹,李玉杰.论当前大学生职业心理误区与调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4):106-110.

[8]薛三让.强国战略与文化竞争力[J].探索与争鸣,2006(3):46.

[9][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4-367.

[10]杨晓华,曹炳志.择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6.

[11]左春雨,刘嵩晗.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6:(4):50-52.

[12]蒋臻.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

[13]缪宁陵.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与辅导[J].教育探索,2009(7):124-125.

[14]胡国良,周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4):135-136.

[15]吴洋.大学生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7(5):118.

[16]陈红艳.大学生潜在心理品质与就业能力的关联性研究[J].教育评论,2018(7):100-103.

[17]李宁,王凤成.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62-64.

[18]李宁,王凤成.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62-64.

[19]朱楠楠,孙国庆.大学生创新效能感与心理归因的关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 (10):1347.

[20]于天红,梁明辉.新常态情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7):924.

[21]秦静.创新创业情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7(16):48-50.

[22]李宁.基于QFD的高校创业人才有效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71-74.

[23]叶映华,徐小洲.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