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障碍

4.3.3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整体上来看处于较高的一个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一个阶段。但是,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是心理快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加之社会竞争越来越明显、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理想信念受到多方冲击,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存在矛盾和不协调的方面。

(1)自我意识体现出矛盾性,自身角色的认同感不统一。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时趋于主观。大学生往往是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但反省能力有限,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矛盾和差距,甚至,大学生在看待自己的表现和与别人的关系的时候,也存在不同结论。“正是由于自我意识在现代与后现代、理性与感性之间沟通往复,因此自我意识具有两重性。”[27]如调查显示,题目“我品德好”“我待人亲切友善”的回答中有55.64%、56.96%的大学生持肯定答案,“我很受别人欢迎”中却只有23.31%的大学生回答肯定。理想与现实也存在矛盾。理想中,大学生对自我能力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但在现实解决问题中,又发现自我能力不足。如“我遇到困难时,都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一题中,只有12.59%的大学生持肯定答案,而有52.63%大学生持否定或犹豫的答案。可见大学生在探讨、评价和思考问题时,容易带有理想的色彩,一定程度上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当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归因,容易产生自我否认和回避的态度。这种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不统一,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将影响大学生的目标设定和自我调控。

(2)自我思想浓厚,自我责任意识淡薄。人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关系的范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责任与自己与社会都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人都不可推卸。但是,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 “自我”思想浓厚,“自我责任”意识却比较淡薄,尤其是“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具体表现为在个体的意识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自我性”,个体注意的中心也主要集中于自身,忽略自我与社会的联系,忽视“我与他”的内在价值关联。调查中发现,仅有38.72%的大学生认为“我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有36.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有47.37%的大学生认为“我已经尽力去孝顺我的父母”。可见,大学生更容易强化社会对自己的责任,而淡化个人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体偏弱。并且,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略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的成就意识也低于男大学生。因此,在强调社会责任意识的时候,不要忽略对女大学生的引导和培育。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角色职责要求,这样,才能将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能体现自己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个比例与我们期待中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存在差距。

(3)目标性计划性不强,自我控制不足。自我控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每个心理活动或行为活动都涉及到自我控制,个体对目标的选择、投入、坚持都依靠自我控制,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也与自我控制密不可分,具有良好自我控制的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成就自己的社会价值。进入大学,大学生自控控制的社会性开始增加,开始设定行动计划并能够不随外境变化而改变计划,生活开始有价值定向,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意识开始体现。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目标计划性不强,自我控制不足。调查显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大学生占到34.59%,但“生活很有计划性”的大学生只占24.62%,认为自己“每走一步都是踏实稳健的”也只占到24.62%。从中也可发现,大学生从众心理较重,规划意识不强。对自我不能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体现的是自我控制不足。调查中发现,男大学生的目标设定和计划性较女大学生更弱,自我控制能力也低于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城镇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