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大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

5.3.3 大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

情绪调节作为情绪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是个体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预测变量。相关调查研究表明,29.3%的大学生承受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困扰,19.1%的大学生经常处于郁闷、烦躁、迷茫等负性情绪状态。[8]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内心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或高兴、或悲伤、或烦躁,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人内心世界的晴雨表,我们对生活的感受都体现在情绪中。几乎每个大学生的生活都受情绪的影响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情绪左右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判定情绪健康与否主要有五个指标:情出有因,反应适度,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控制。健康的情绪是受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情绪健康的人,应是情绪的主人,可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也可把激情转化为冷静。

(1)充实生活。培根曾经说:“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因此,大学生应把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上,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集邮、摄影、旅游、社会实践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使生活充实愉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个性、陶冶情操,与同学朋友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大学生情绪愉快、稳定,充满热情和朝气。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对生活持悲观消极态度的大学生往往会变得消沉苦闷,痛苦不堪,甚至想一死了之;而积极乐观的大学生却能正视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它,即使身陷绝境,心中也仍然充满希望,坚信黑夜必将消逝,曙光终会来临。

(2)直面挫折。大学生由于过去的成长环境比较顺利,往往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挫折出现,便措手不及,引起一系列强烈的消极反应,如焦虑、紧张、不安、攻击、冷漠等,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因而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就必须对挫折、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要做好迎接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和失败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人的一生,遭受到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悲观消沉,认为这是不该发生的或生活的苦难不幸都落到了你一个人身上。二是要掌握主动,化挫折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如果把挫折视作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人生的磨刀石,在逆境中接受磨砺、自强不息,必能使自己发展得更加坚韧、聪慧、成熟。这样就能化阻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三是要学会合理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遭到挫折后,在自我保护的本能驱使下,采取某种方式消除因挫折引起的焦虑、痛苦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恢复心理平衡。

(3)乐于实践。大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尤其是高级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只有在进行社会、科技、艺术、体育等实践活动中才能被激发和深化,这是其他任何抽象说教不能替代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各种美好的事物:大自然中的山光水影、鸟语花香,凝聚人类智慧结晶的优秀书籍和尖端科技,怡情悦性的艺术作品,同学间的互助,亲人的关怀,青年人健康的身体,孩子明亮的眼睛……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切,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但也有很多人对这一切缺乏深入体会,漫不经心,或只看到不顺利和阴暗面,整天满腹牢骚,这都是对生命的不珍惜和浪费。大学生应以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激发兴趣,倾注热情,投身各项活动,深入体验各种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感受生命。

【注释】

[1]严红虹,刘治民,王声湧.大学生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3):257-259.

[2]唐慧,丁伶灵,宋秀丽.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965-969.

[3]李雅,滕秋玲.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81-82.

[4]刘润香,涂威.论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的几个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8(36):242-243.

[5]Holmes T H, Rahe R H.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 - search, 1967(2): 213 - 218.

[6]Paykel E S. Contribution of Life events to causation of psychiatric illnes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78(2): 245 - 253.

[7]Costello C G. 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 retrospective community study [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2,(2): 329 - 339.

[8]唐慧,丁伶灵,宋秀丽,等.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96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