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 理智应对复杂的网络舆情

9.3.2 理智应对复杂的网络舆情

在日益庞大的网络群体中,高校大学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网络,大学生自由表达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焦点话题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困惑、困难或不满也通常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映。这些情绪、观点、意见凝聚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并通过网络逐步扩散,最终形成社会舆情。[12]高校网络舆情以互联网为载体,其传播具有绝对的强势性。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交互式信息传播。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对自己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畅所欲言,自由表露真实情感,引发更多网友的关注,形成互动场面。这种情感表达很容易造成共鸣,形成范围更大的受众面。酝酿于高校这一活跃、激进群体中的网络舆情其影响力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内心的紧张、焦虑、困惑和不满等负面情绪更倾向于通过 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形式来表达,感同身受的群体无疑会扩大这种非理性情绪的影响面,从而使这种消极舆情进一步极端化。事实证明,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更为突出。有证据表明,群体极化倾向在网上发生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与隐匿性,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与多元性,舆情主体的个性化与群体化,使得高校舆情管理极具复杂性。(1)自媒体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自媒体的主要特征是草根化、普泛化,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都可以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途径予以表达。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于是自媒体更受他们的青睐。通过自媒体大学生可以表达个人观点、立场,经营属于自己的媒体,打造自己的粉丝圈;同时,也可以关注别人的“自媒体”,通过别人的“自媒体”,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简言之,自媒体从出现到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2)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网络媒体,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有人形象地比喻,世界有多大网络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少信息网络就有多少信息。大学生趋新意识强烈,他们喜欢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同时,手机网络更是方便了大学生的表达需求,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互动。通过网络新闻,大学生可以适时地了解社会焦点、时政话题;通过校园网站,大学生可以了解校园动态、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等公众平台,大学生可以发表意见、交流心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不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已然进入网络信息化浪潮之中。(3)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理解:第一,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愈加广泛,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想法,网络舆情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第二,网络舆情成为校方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网络舆情平台,大学生可以将内心诉求反馈于校方领导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亟待提升。随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断加深,思想教育工作者也要转变以往的工作思路与方式,不断学习新兴媒体交流形式,培养一定的舆情分析鉴别能力,并具备从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面对鱼龙混杂的舆情信息,应该做到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有效利用,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这是一个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国家文明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学生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建设,真正成为舆情的主动驾驭者。大学生要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从纵深层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面对网络的巨大诱惑,不少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在,即使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将需要学会自我管理。”[13]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参与式德育与自主性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完善虚拟世界的自律机制,学习德鲁克先生的自我管理方法,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管理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有效自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也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大学生要自觉遵守网络管理条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规范网络言行,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害,提高舆情甄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