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大学生个性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时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的成熟,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心理发展加速,产生了各种新的需要,如:独立意识,学习热情,人际交往,获得尊重和理解,选择职业和专业,爱慕异性和希望得到异性的爱慕等等。可是这些心理需要常常与现实发生矛盾,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就会产生焦急、紧张、苦闷、沮丧等情绪,从而失去心理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和辅导尤为重要,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指导正确处理各种现实矛盾,是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人的个性心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与别人有不同的能力、气质和独特的性格与爱好;第二,人的个性心理具有综合性,即每个人所有特点的综合表现。它既包括一个人在能力与兴趣方面的特点,也包括一个人在气质与爱好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点;第三,人的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东西。一个人的个性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水平,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特别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个性是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制约的,它所反映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行动着的人。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特点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父母、兄长和朋友、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古有孟母“三次择邻而居”。颜之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影响。这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较深,能使学生的个性心理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实践。因此,良好的校风、班风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授课、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则是影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直接因素。对辅导员而言,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理想等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以便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因势利导,适时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大学生个性有四个主要特点。(1)实践性。大学生的个性大多是在大学生活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有的还与本专业的活动有密切联系,如理科学生的个性与文科学生的个性有较大区别。又如某大学生本来活泼开朗,但自从某次实验事故后就变得沉默寡言、谨慎小心了。再如某学生的学习一直很顺利,并不断取得好成绩,经常受到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赞扬,他逐渐形成自尊、自夸、自大、自得和自负等心理特点。这些大学生的个性与大学生活的活动是分不开的。(2)经常性(习惯性)。大学生的个性对本人的行为有指导意义,即个性经常会在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来,成为这个大学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致使这个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有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的色彩。如某学生性格外向,他的行动常带有这一色彩:喜欢与同学们一起走,路上遇到熟人会主动打招呼或说上几句话,常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想法,常喜形于色等。(3)相对稳定性。大学生的个性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如某大学生蔑视体力劳动,养成懒情的性格,这种个性可以延续若干年,甚至一辈子。(4)可塑性。大学生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个性也会发生某些改变,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或称相对可变性。因此,大学生的个性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可变的一面。有了前一方面,才能体现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特点;有了后一方面,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个性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平衡中形成、维持和发展变化的。个性的可塑性是一切教育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个性的可塑性,任何教育就无法生效了。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性,改变某些学生个性中不太好的方面,培养其良好的个性。下面我们根据个性所包括的主要几个方面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