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 大学生品德发展过程障碍

9.2.3 大学生品德发展过程障碍

我国大学都开设了德育课,但德育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领会了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但并不立刻接受,甚至完全拒绝接受。这种情况,有时表现为不予理睬,有时表现为对立情绪,这种情况是由于大学生存在着的某种心理障碍造成的。

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可以分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三类。认知障碍主要是指在大学生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品德发展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智力障碍和意义障碍。智力障碍的人常常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等。意义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是指大学生某些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的正确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拒绝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式,毁坏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例如,在当前,资产阶级不健康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产生种种消极的不良影响,形成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意义障碍”。这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严重障碍。情绪障碍也是常见的,如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缺乏义务感、责任意识,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以及不适当的激情等等。行为障碍主要是指一些不正当的坏习惯,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放荡不羁等等,坏习惯一旦形成后,常常会使学生不自觉地采取类似的行动,这种行动对他们道德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大学生品德发展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首先,心理障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步习得的,因而通过改变客观环境,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就完全可能予以克服。其次,心理障碍都是针对某一对象或状况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当我们说某人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指的是他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说他容易感情用事,是指在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智;说他放荡不羁,指的是在需要表现一定组织性、纪律性的场合不能约束自己。因此,当我们谈到某种心理障碍时,应该同时具体地指明是对什么的障碍。再次,心理障碍有一定的持续性。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之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它们有的可能长期保持下去,成为个人品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则需要在得到适当的教育之后才能克服。在心理障碍形成的初期,由于它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还没有进一步组织化固定化,因而可能由于新经验的导入促使障碍消除。

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中心理障碍的因素与克服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个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通过折射而进行的。因此,影响心理障碍的形成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因素。造成大学生品德发展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是极其复杂的。(1)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道德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个人(或社会)的某种需要引起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如果大学生还没有产生一定的道德需要,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道德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德行为要求造成困难;当学生产生一定道德需要以后,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过高过急,使他们难以接受,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应当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由低到高逐步提出要求。实践证明,这比集中提出的要求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2)方式不当。强制方式触犯学生的个性,引起大学生强烈的消极反应,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他们强烈地要求得到社会的承认或尊重。不恰当的方式使学生不愿接受必要的道德要求。(3)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大学生把社会的必要的道德要求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传授而不作任何评价,听其自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种对道德要求执不执行、执行好或坏都无关紧要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使德育工作对大学生失去影响。(4)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大体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如果教育者自己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使正确的道德要求失去应有的说服力。大学生品德教育实践表明,思想坚定、思维活跃、知识渊博、论证言简意赅、旁征博引,并且无私正直、为人师表的教育者,对品德发展中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造成大学生品德发展心理障碍的主观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1)大学生不正当的需要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基础。大学生由于各自情况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要。有正当的,也有不正当的。某些具有不正当需要的大学生往往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对这些大学生提出为人民服务、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等道德要求,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道德要求同他原有的需要不相容。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的形成的。(2)大学生品德发展中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有关知识的缺乏密切相关。人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以某种认识作为根据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如果缺乏某些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知识,往往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形成盲目排斥态度。例如,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往往对大学生关心他人,热心助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要求持讥讽态度。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尽可能地使大学生掌握较多的道德知识,大学生对积极意义的道德知识愈多愈信服,克服其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就愈大。此外,大学生许多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造成的,因此,组织大学生直接接触其怀疑或反对的事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应当多了解情况,而且还应亲自体验社会对由于自己的品德发展中心理障碍对道德行为影响的种种评价,这对于克服大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有重要意义。(3)大学生个性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中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从智力发展水平看,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当发现自己与客观要求相矛盾之后,由于比较容易弄清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因而,对保持还是改变自己的心理障碍有较强的主动性,心理障碍也较易克服。智力发展水平低的人,缺乏必要的判断推理能力,他们很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产生心理障碍,而当障碍产生之后,有时很容易被说服,有时又死钻牛角尖,他们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或改变都有明显的被动性。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在德育教学中要注意说理教育,让他们主动地克服心理障碍。从人的性格看,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按个性独立性的程度可以把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顺从型的人普遍容易接受他人的劝告。他们由于缺乏判断的能力,依赖性强,因而容易信任权威,改变自己的态度。反之,独立性过强的人则常常极端抗拒他人的劝告,他们对别人提供的资料缺乏理解力,无原则地否定一切权威,思想迟钝,不肯接受新的观念,因而态度不易改变。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中,对人缺乏友爱,对事业缺乏热情,对自已过分自尊,常常是造成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上述情况在大学生中同样表现非常明显。(4)大学生品德发展中心理障碍的形成受个人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影响。人的价值观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极其复杂的观念体系,其中最基本的、占核心地位的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基础上的人生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个体的意向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它们调节着人的各种态度,对人的道德行为有指导意义。在品德发展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如果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连,克服起来比较困难。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最终形成,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他们对道德发展中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同样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