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心身型心理障碍的诊治
心身型心理障碍类型很多,常见易发的是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头痛等。
(1)冠心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现代社会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975年Rosenman报告,在美国50~59岁的男性人群中,每1000个大学毕业的人中发病率为9.1%;从每10万人口中前10位疾病死亡统计来看,美国从1940年起已经是第一位(292.5/10万)。近半个多世纪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到1980年已增加到369.0/10万,继续保持第1位。中国的疾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1957年冠心病占第5位(47.2/10万),1975年上升到第2位(115.34/10万),1984年已经上升到第1位(124.64/10万)。因此,多学科研究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对保证人们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于急剧的情绪波动或痛苦与猝死之间的相关性,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记载,猝死者多数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许多突然的生活事件可以产生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等负性情绪。大量证据表明,丧亲与健康恶化或很快死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过分悲痛的亲属会出现食欲不振、头痛和睡眠障碍。职业的变动和职业的性质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据观察,成年以后换过几个工作岗位,比多年来从事同一工作的人,患冠心病的机会更多。工作紧张、压力大,其发病率要比那些不大紧张的高。
冠心病是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心身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除重视心理社会病因的研究外,对于行为疗法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总结国内外临床经验,对于冠心病的处理,最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生理心理治疗,方可提高治愈率,巩固治疗效果。
(2)原发性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是世界上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国现代化大城市中成年人的患病率均在10%或更高。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发病率有所不同,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美国黑人比白种人发病率高。
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持续高血压。遗传因素的影响很明显,约有36%~67%的动脉血压升高的病人可以追查出家族高血压史。病人早年出现高血压症状,即一时性的高血压,以后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其他人高约3.5倍,如果有一时性高血压伴有心动过速,则患病率高达7.5倍。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的另外两个因素是饮食中钠盐含量和体重。以大量食盐喂大白鼠会导致血压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材料可以看出饮食中含食盐过量的群体,血压偏高。体重与高血压有关系,高血压患者几乎都是肥胖的,早年就过度肥胖,无疑是高血压的先兆。许多研究资料证明,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高血压的发生,既涉及到心理素质方面,也涉及到环境方面。
目前抗高血压的药物已经有几十种,但是单纯用药物治疗常常只有一时性效果。近年来主张配合行为疗法,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经验和成果。在行为治疗研究工作中,有心血管反应性的控制和血压的随意性控制。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是以生物反馈和松弛随意控制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研究工作证实心理的或行为的方法确实能使血压下降。Patel和North把高血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12次松弛和入静训练,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在这段研究的时间里,医生逐个指导病人,按规定程序,把他们的身体每一个部分尽量放松,对照组只让他们自己松弛,而不给他们特殊的辅导。实验结果表明,两组血压都下降。但是经过松弛训练指导后,收缩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显著增大,两个月之后,把对照组转为治疗组进行治疗,他们的血压也明显下降,从前的治疗组的疗效仍然能够保持。
(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发生的慢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是消化系统疾病中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代表性疾病。
100年前,人们就发现紧张的环境会影响胃的功能。20世纪2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坎农观察到,动物的胃液分泌,会因受惊而被抑制。以后,沃尔夫对胃造瘘伴有胃黏膜疝的病人进行观察,发现情绪愉快时,黏膜分泌和血管充盈增加,胃壁运动增强;悲伤、自责、沮丧时,黏膜苍白、分泌减少;焦虑时,分泌增加、运动增强;攻击性情感(怨恨、敌意等)时,胃的分泌和血管充盈大为增加,运动也有所增强。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研究特殊刺激引起的情绪对胃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者在进行紧张的谈话或在焦虑、痛苦、愤怒、羞辱、罪恶感时,可能由于这些情绪而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胃液分泌量增加,酸度增高和胃部运动变化。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上,体质、饮食等的因素也是重要的,而精神紧张可以加重这些因素。另外,个性的偏移在症状恶化逐渐演变为慢性病程上起一定的作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比胃溃疡病人更容易受心理紧张因素的影响。
关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首先要对胃酸过多给予抑酸剂和抗胃蛋白酶剂;其次要给予自主神经阻断剂;对情绪不安定的患者给予精神安定剂;有抑郁症者给予抗抑郁剂。同时要进行包括饮食疗法在内的避免生活紧张等一系列综合性精神疗法。
(4)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是阵发性的肺脏的气体交换阻塞。由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水肿和过量的黏膜上皮分泌物,支气管平滑肌持续性痉挛,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临床症状有突发性呼吸困难、喘鸣、咳嗽、大量黏稠痰、窒息感,发绀及一系列由于缺氧出现的症状。听诊可发现干性或湿性罗音。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可以是外源性的过敏原和内源性感染等,通常是混合性的。心理因素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上起作用的报告很多,但报告结果不一致,一般认为是复合因素之一。因单纯的心理因素发生支气管哮喘极为少见,而诱发因素发病的病例比较多见。约有5%~20%的病人发病与情绪有关。多数病人是在具有明显的过敏或感染基础上,当发生强烈的情绪或其他精神刺激时引起发作。哮喘病人极易受暗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原先不引起发作的生理和心理刺激会变成诱发因素。关于支气管哮喘的心理因素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与家庭因素和人格因素相关。一般而言,过敏、感染和心理因素可能都参与哮喘的发作,但因人而异,因病程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心因性支气管喘息,并不是全无过敏与感染等其他因素,纯粹心理性的因素几乎是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是多因素发病,但其中有一个主要因素,心理性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以心理为主要因素的支气管喘息,针对其心理因素予以治疗,较易达到预期效果。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病因、病情和病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过敏和感染的病例重点在于药物治疗,对于那些由于心理因素发病为主的病例和反复发作伴有焦虑、恐惧情绪的病例,应配合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应用行为治疗有三个明确的目的:或多或少地改变肺功能;改变不利的情绪;改变与哮喘有关的行为和家庭模式。当病人在发作状态时,也应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抗组胺等药物治疗,但应更加注意研究应用暗示和放松训练的治疗技术。
(5)头痛
头痛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在头痛中作为心身疾病的主要以偏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为代表。
偏头痛起初由颈内动脉收缩,以后是由反应性颈外动脉扩张引起,是一种血管性头痛。46%~55%病人有家族史。头痛的性质有偏一侧的,也有两侧的,是跳动性的。其前驱症状常常伴有闪光性的暗点和视野异常。有时恶心呕吐,青春期容易发病,女性多,有遗传因素。患者的个性特征常具有攻击性、自尊心强、任性、固执的倾向。治疗方面,增加血管运动中枢的稳定性,纠正血管(尤其是头颅血管)不适当的收缩或扩张对治疗本病很关键。酒石酸麦角胺效果好,也可作为诊断性治疗药物,精神药物安定剂和抗抑郁剂可以并用。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自我控制训练法,最近也用皮肤温度的生物反馈仪进行治疗,用生物反馈技术训练病人增加手温,即进行手温训练,对于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肌紧张性头痛是头颈部乃至肩部的肌肉异常紧张引起的头痛。其发病与心理的紧张有密切关系,乃是由于心身的紧张引起局部的肌肉紧张所致。其个性倾向是紧张性性格,即对人和事的应激性增高。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过分谨慎,对人们的一般议论过度敏感,这就使他们易于较长期地处于情绪紧张、恐惧和焦虑之中。在治疗方面,可给予肌肉松弛作用强的药物及弱神经安定剂。自我控制训练法有效,催眠办法也可以试用。
【注释】
[1]冯宁.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概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