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大学生品德发展水平障碍

9.2.4 大学生品德发展水平障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发展正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近年来大学生个人品德失范问题频发,一时间大学生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和批评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个别学生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道德情感淡漠,自律能力不足,功利意识浓,责任意识差,这已经成为大学生个人品德发展中最紧要、最亟需解决的问题。[8]

(1)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道德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顾及个人利益,更要具备较强的集体意识,关心爱护集体,顾及集体利益,具备为集体做贡献的精神,自觉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主体性增强,于是开始过分宣扬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利益的保障,否定了集体主义的重要地位,由此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开始产生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个别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片面强调个人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集体为个体提供的各种保障视而不见,一味向集体索取利益,分毫不思为集体贡献力量。其次是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降低。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只能在集体中和集体活动中实现,然而当前大学生宁可躲在寝室中上网,打游戏,也不愿意参与到学校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他们认为集体活动压缩了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即使是参与其中也是消极懈怠,无法体会集体的力量。最后是习惯于独来独往,远离集体空间。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习惯于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加之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提供了更广的生活空间,因此不管是遇到困难还是收获成功,他们都习惯于独自面对,他们拒绝别人的关心,同时也拒绝关心别人,拒绝考虑别人的感受,与集体的距离越来越远。

(2)道德情感淡漠。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9]道德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具备丰富的道德情感。个人品德集中体现了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情感是个人品德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道德情感,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近年来,大学生失德甚至犯罪案件频发,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丰富的道德情感。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对室友黄洋不满,将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导致黄洋中毒死亡。在黄洋住院期间,林森浩本有机会向医生说明情况,挽救黄洋的性命,但是林森浩却冷漠地没有开口。行刑前林森浩受访时也只是将此事归因于自己觉悟不够,精神境界不够。多么冷漠无情的感言!一个人,哪怕有一点点感情,都不会因为觉悟和境界不够而置室友生命于不顾。国家和高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竟然教育出如此没有一丝道德情感的木头“人才”,这不得不让人惊骇。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触犯法律实际上是道德的沦丧。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个人品德教育并没有做到位,很长时间以来,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片面追求优秀的成绩,远大的理想,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如今,部分大学生学得一身学问,但缺少亲情和友情,很多学生的爱情观也不正确。在面对同学、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视而不见,甚至无情地落井下石;在同学、朋友需要体谅理解的时候,却是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在需要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却是百般找理由开脱。很多大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同情心,正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慢慢没落甚至消亡,他们的道德情感越来越淡化甚至走向反社会的一面。

(3)自律能力不足。人的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根据现有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自觉约束自我,控制自我,主动调节自己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种非强制性的自觉践行行为规范的过程。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学生对道德规范有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律,自律能力是大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的重要前提。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高等学校学生受其影响加重。网络在改变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可以说,互联网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10]当前大学生自律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的明显自控能力不足,以致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养成品德修养的关键时期,却有许多大学生因自律能力不足,沉溺网络而葬送学业。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13所高校的最新调查中显示,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网络也更因其隐蔽性、匿名性而成为大学生放纵自己的避风港。当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时,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约束自我,甚至在网络中放纵自己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弄虚作假,传播不良信息,恶意攻击他人,随心所欲地践踏道德规范,致使其个人品德素养逐渐下滑。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表里不一。“慎独”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们一直提倡和崇尚的。就是说,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当前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尚且能够克制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在无人看见,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律就不复存在。例如在老师面前他们常常是谦逊的好学生,在同学面前他们就成了狂妄自傲的自大狂;在人流攒动的市区他们常常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的文明君子,而在人流稀少的乡村他们就变为优美环境的破坏者。个人品德的修养不能依靠强制性的外部限制,更多是要靠自身的较高觉悟和自觉意识。善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只有发自内心,自愿接受道德行为规范,愿意为创造善的世界自觉约束自己,才能提高个人品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