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缺乏学习动力

8.2.1 缺乏学习动力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是指学习上没有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知识需求,无学习兴趣,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这种心理障碍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障碍。某些同学常说的“学习没劲”即是这种类型的心态。心理学认为,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组成。学习动机是学生将学习愿望转变为学习行动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的力量。它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并体现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来自学生内部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抱负。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总是表现出兴致勃勃、孜孜以求,从学习中体验到喜悦和满足。学习态度对学习动力系统具有推动功能、反馈功能和调节功能。若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他就不仅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自尊和抱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而且还会自觉排除内外干扰,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积极应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中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要素密切联系,互相促进,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若这三要素之中有一个要素出了问题,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

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表现是:(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思考;课后不学习,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扑克、刷朋友圈、打网游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2)焦虑过低。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成绩不及格也不在乎。这些学生缺少必要的压力、必要的唤起水平和认知反应,因而懒于学习。(3)注意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上课时听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问题,课后不肯花功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不认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学习基本采取的是“对付”的策略。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如不惜花时间,看录相、电影、经商等,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4)厌倦、冷漠的情绪。学习动力缺乏常会导致冷漠厌倦情绪,说到或想到学习就头痛,硬着头皮上课,无心写作业,有的学生为了一纸文凭不得不一天天应付,有的学生索性回家、中途辍学。(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难以适应紧张、繁忙的学习情境。总之,当一个学生缺乏动力时,相对广大学生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他如同一个局外人,与学习群体不相融,如不及时矫治就不可能坚持学习,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

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1)学习动机不明确。凡动力缺乏的学生被问到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上大学等问题时,他们便会给出一个共同的答案:以前念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父母,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了躲开穷乡僻壤等等。这些学生由于没有确立起学习目标、人生理想,没有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更没有和国家、民族的振兴相连,所以缺少或者没有什么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原动力。对待学习基本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2)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这是造成学习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缺乏了解,到校开始学习后才发现对本专业并不喜欢;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的意志,家长从当前社会就业热点出发为子女填报了所谓好找工作又挣钱多或相比之下轻松的专业,事实上学生本人对家长选定的专业并无兴趣;还有些学生则是受考试成绩的限制,只能服从分配,不具备选择专业的条件。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既然对所学专业没兴趣,必然就不会有学好它的积极态度。(3)复杂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浪潮的冲击,知识贬值、脑体倒挂长期没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地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