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大学生品德发展环境障碍

9.2.2 大学生品德发展环境障碍

笔者曾经撰写了一篇题为《论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文章,具体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困境,在此摘要如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媒体的传播形式,传统媒体已不能满足数字信息时代受众的需求,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带给人们即时、便捷、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思想道德建设设下了重重障碍:思想意识混乱、道德底线脆弱、社会行为出轨、道德风险加大等等。新媒体时代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形态经历了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类型与特征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对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时期对“新媒体”的界定应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当前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而言的,准确地说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具体来说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手机网络、Twitter博客、即时通讯软件等为代表,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技术。新媒体技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起点,正在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显著特征: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与即时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与平等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与交互性、传播方式的隐秘性与虚拟化。新媒体满足了受众沟通、信息及个性需求,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往、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必不可少的途径。

新媒体的思想品德功能:(1)信息扩散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信息扩散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开放式的信息扩散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可以快捷传播,且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这为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手段。(2)舆情导控功能。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受众可以自由交谈、发表意见,任一受众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利用媒介系统对网络舆情的过滤和正确引导,通过这个平台收集舆情、集中民意、引导舆论,是新媒体独有的功能。(3)情感熏陶功能。新媒体形态多样,但进一步细分各种新媒体又具有不同特点,如博客擅长理性分析,微博侧重于表达情感,论坛重视理性沟通等等。对于当今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正面、典型事例,运用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情感表达,实现情感共鸣,搭建公民道德教育的平台,发挥新媒体的情感熏陶功能。(4)价值引导功能。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言论的平台,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成为思想碰撞、价值分歧、意见争夺的战场。在这一战场上任何信息都具有价值性,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判断,进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主流媒体有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不断扩大受众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激发信仰,实现新媒体的价值引导功能。(5)行为制约功能。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们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新媒体的受众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状态会受周围环境及所接受信息的影响,新媒体对于法律、道德、情感等正面积极的信息宣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进而制约人们的行为。

新媒体对思想品德作用的机理:(1)信息扩散与认知机理。道德认知即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乃至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先导。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相比,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即时、便捷、海量的信息,博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发展为信息扩散提供了功能齐全的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可以为受众传递正义、良知,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亦可以传播消极、腐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2)情感宣泄与感染机理。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一种具体表现,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动力因素。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很容易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场所。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爱国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正气的平台,积极的情感宣泄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情感熏陶的氛围,营造和谐之风;人们也可以借新媒体发泄内心的不满、表达爱恨情仇,这些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在新媒体里发酵,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3)行为失控与调控机理。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重塑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近年来网络影响下的犯罪行为日益引起关注,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受互联网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响所诱发的犯罪行为,利用新媒体犯罪的现象正是道德行为失控的体现,这种行为失控的负传递会诱导更多的犯罪行为;相反,健康积极的网络信息宣传,正确理性的行为引导,有助于道德行为的调控与养成。纵观新媒体对思想道德作用的机理,不难发现,以上三部分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必然过程。道德认知是前提,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行为是结果。事实证明,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道德教育的研究围绕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在教育方式、手段、途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实际操作性不强,政府、社会、网络自身、个人之间的合力作用发挥不足,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撑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十分必要。

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主要特征:(1)思想内容的多元性。新媒体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其中包括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有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更有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思想内容既可以是知识型、实用型,又可以是娱乐化、趣味型,这些内容既可以相互补充、渗透,又经常相互冲突、排斥,多元的思想内容是当今思想道德建设的显著特征。(2)道德规范的变动性。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群体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目的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道德规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人们的道德诉求不断更新新的内容。新媒体为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地带,道德规范亦应随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范围、形式不断变化、更新。(3)建设过程的艰巨性。面对新媒体的隐匿性、虚拟性等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步履艰辛,特别是近些年来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散布资产阶级思想、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的性格孤立、自私、冷漠等社会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长期而艰巨。(4)教育方法的滞后性。新媒体时代,运用传统媒体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显然不合时宜,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互动、平等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控制难以驾驭,思想教育的方法明显滞后于新媒体前进的脚步。(5)思政工作的低效性。面对新媒体信息的交互性、多元性、快捷性特征,思政工作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多处于“亡羊补牢”之势。另一方面,不少思政工作者没有将其自身丰富的经验与新技术的掌握相结合,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也导致整体思政工作处于低效态势。面对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特征,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公民整体素质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1)思想意识混乱。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有益、健康的信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腐朽、低俗、不科学的思想,人们的思想、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我国渗透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导致一些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迷失;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致使近些年来青少年道德失范、违法犯罪的案例攀升;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恶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还有以郭美美等为代表的网络红人,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带来一定影响。(2)道德底线脆弱。道德是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生活准则、行为尺度,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耸人听闻的道德失范案例一步步跨越人类的道德底线,使道德进入无底线状态。中华美德的僭越、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致使新媒体环境下道德底线一次次被刷底,造成思想道德建设愈加困难。(3)社会行为出轨。网络欺诈、色情、暴力等不道德信息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这对于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危害最大,由此而引发的现实生活中的偷盗、敲诈、强奸等犯罪行为,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4)道德风险增大。在新媒体虚拟空间里,人们隐匿自己的身份发表言论,个人情绪被无限放大,人与人之间呈现冷漠、不信任的态度,道德风险显现。一些基于商业化、娱乐化目的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获得更大利益,在门户网站上时不时弹出色情广告、兜售色情小说等等,增加了网络道德风险。

新媒体时代导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如此多问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多元文化冲击。在新媒体环境里,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实与虚假、健康与污秽、科学与愚昧等信息同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第二,市场价值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网络运营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缺乏社会责任感,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第三,教育理念滞后。在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上忽略新媒体的特点,仍然用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做到新媒体时代教育理念和手段的更新,使得德育与社会发展有些脱节,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教育功能甚微。第四,监管机制失控。目前我国的新媒体监督管理机制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政府对于新媒体的管制权比较分散,法律上对于互联网犯罪还不够健全,新媒体的管理政策实施起来难度较高。总之,新媒体给思想道德教育设下了重重阻碍,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既紧迫又艰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