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马克思主义自我意识观

4.2.3 马克思主义自我意识观

马克思早年研习康德、费希特,后转向黑格尔,并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阐明他的哲学倾向。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未见关于自我意识的专门研究,但自我意识理论思想非常丰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自我意识观。[12]

(1)自我意识起源论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特别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更加漫长的过程。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自我意识起源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建立则对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在缓慢地发展,他们逐渐知道了结成集团的好处,并慢慢学会了相对地定居,生存的力量因而得以增强。氏族公社出现以后,原始人开始生活在一个个结构稳定的氏族部落中,以群体方式面对大自然。这时的人类凭借集体的力量,在自然界争得了一定的独立和自由,从而逐渐地把自己与大自然分别开来,并把自己的部落或氏族与其他部落区分开,产生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个形态:群体自我意识。虽然人类已经开始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以及自己部落与其他部落的区别,但还不能把个人与集体相区别,依然缺乏抽象和分类的能力,“人就是部落”“部落就是白己”,个人与部落融为一体,他不是部落的独立成员,而是其中的一个成分,没有个体自我的概念,“我”由“我们”所取代。因此,他们也不能把自己的存在与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区别开来,可以描述行为却不能进行人格或心理的自我评价。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4]劳动既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首先,长期的面向对象的主体性活动,为人类辨认主体与客体创造了条件,使人们把劳动者自身与劳动产品区别开来。其次,劳动的社会性引起劳动者之间的协作和交往,交往的需要又直接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又为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语言的交往,人们则可从他人对本人的评价中了解到白己的各种特性,这无疑直接促进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最后,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方式也由早期的采集和狩猎发展成了农业和畜牧业,进而又促进了手工业劳动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复杂,并引发了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这一系列生产劳动方式的发展,改善了早期人类的物质生活,益于体脑的发展,也扩大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着人类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是这些发展的综合效果促进了早期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本人的存在和品质,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形成了个体的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本质论

关于意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属性与机能。列宁指出,“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5]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6]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充分证实,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作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共同的,但人的意识和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差别。“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17]

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意识的社会性。唯物史观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8]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因此,可以说人的自我意识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意识而出现的。自我意识的第一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马克思早年就曾强调,“自由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认识”。[19]作为认识主体的“我”显现了自我的本质力量——实践,那么作为客体的自我又指向哪里呢?马克思探寻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这种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劳动的人、社会的人、在历史中的人,也就是实践的人。所以对这个客体的自我的不同指向所产生的不同领域的“人本身”,就会对自我意识的本质特征有不同表达。自我意识的第二大特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20]诚如黑格尔所言:“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1]意识所包含的既有关于客体的意识,也有关于主体自身的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去改造世界,而且还能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的支撑。总之,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使实践的主客体之间得到统一,而这种统一也是自我意识从个别性向普遍性的转化。

(3)集体自我意识论

发生于原始人类社会的群体自我意识是低级的、朦胧的,无法与现代社会人类主体的群体自我意识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将原始社会的“群体”称之为“集体”,但那还只能是初级的集体。群体自我意识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形态,反映的是原始人类的社会存在。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奴隶制的建立,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显现出两种境况:一方面,私有制条件下群体自我意识被淡化,个体自我意识不断被强化;另一方面,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分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共性与差异,集体自我意识获得逐渐发展。马克思把集体分成“真实的集体”和“虚幻的集体”,认为“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22]

集体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个别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3]从这个角度出发,自我意识必然具有表达“个我”的一面。这种个别性体现了认识对象的单一性,只能是单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从事一定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个我”本质特征的表现。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能力,会形成对自己某个方面认识的差异从而显现自我意识的个别性。个别性的存在既肯定了“个我”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又促使人不断地进行创造和劳动。随着“个我”活动经验的不断丰富和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人为满足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构建了家庭、民族、国家等存在方式。这里作为认识客体的我就是“大我”,和“个我”不同的就是站在集体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一集体的存在。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4]这种集体的出现和对集体的认识,自我意识必然具有表达“大我”的一面,即集体自我意识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既是指认识对象的集体性,又指认识结果的共通性。

集体自我意识论成熟的标志,是集体主义成为集体自我意识的核心理念和主导价值追求。集体自我意识具有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群体中,集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同。在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无产阶级充分觉悟并联合起来推翻剥削制度的伟大斗争中,作为阶级的集体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从社会主义思想出现之时起,社会主义是与集体主义或与共产主义相等同的,而集体主义或共产主义往往也同样是随着时代和理论而变化的”。[25]认识这一点,对我们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科学地进行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